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营销狗宣扬“爱自己就是要值得投资自己”、“富人思维与穷人思维的根本区别”之类的文章,也有公众号大V立即站出来反对,表示“花钱就是投资自己?别上当了”、“女人一定要舍得为自己花钱?这种消费观把我们害得有多惨”…双方争执不下,就像感情派和理性派永恒的交战,这个涉及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宏大的消费和投资命题,并不是我一篇文章能分析完的。鉴于此,我只是从个人的经历出发,浅显地剖析自己成长快30年一路走来的各种花钱心理,希望对各位小仙女们有所帮助~~
1 省到极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的教育观
我的原生家庭是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朴素而善良的爸爸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一分钱都不能乱花,而他们也辛勤地践行着这份“真理”:水笼头不能空放一秒钟,电灯不能多开一分钟,夏天能少用空调就少用,衣服裤子总是买大一号免得长高了还要重新买,在菜场为了一毛两毛钱可以讨价还价一小时,任何花钱且对未来看起来“不值钱”的兴趣爱好一个都不准有,放假为了省钱大多数就是在家看电视而不是出去玩,为了节省过年或结婚的“份子钱”这个亲戚都可以不来往……当然,偶尔有几次他们也曾经“大方”过,比如在我生日买了当时比较贵的玩具,以及从初中开始上的培优班。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坚持着能省则省的消费观念的,在大多数精力用于省钱的情况下,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提升生活品质,使自己赚更多的钱,而是基本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而我从小很可惜是个胆小的感性派,在完成学业上规定动作之后,从来没有想过考清华北大如何提升自己,而是兴趣爱好广泛,经常跟小伙伴们一同寻找新的玩法、看小说动漫画漫画以及看各种武侠剧了。不过胆子小的我,乖乖听话,从表面上来看还是认真读书考试的好学生。
2 喜欢存钱,存量思维严重的悲观消费史
慢慢地,在我考上研究生以后,家里经济条件仍然不见好转,而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大大提升。年青不懂事的我,经常怪罪父母没有赚很多钱,来满足自己正常的跟同学聚会、年青女生买买买的欲望。一边抱怨的同时,我一边努力学习,争取每年拿奖学金,这样家里就不用出每年一万的学费,从大三开始在课余时间在网络出版公司实习,赚得点微薄的收入。不过,我终究是胆子比较小比较怂的,老老实实地上班实习,赚得一个月300、500块钱,基本上只够车费和公交车费了,谈不上有任何明显经济上的改观。在这种情况下,我从来也没有买过任何大牌护肤化妆品或好一点的新衣服,即使有一点点零花钱,也赶紧存着,舍不得花,平时基本在图书馆里借借书,在寝室里追追剧,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大学和研究生时代。
3 纠结心态,没概念地买了之后回归节省状态
上班以后,我终于有了可以供自己支配的一笔工资,这个时候,属于花钱没概念型,既不会判别这个商品是否适合自己,也不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物品,只会根据品牌来选择是否购买,经常花了大价钱,但是工作三年仍旧停留在“不会穿衣”的水平。在护肤和化妆品上,刚开始在草莓网上买过大牌,后来由于买房买车等的压力,渐渐地变成淘十几块二十几块的洗面奶就好,也不会根据自己皮肤和季节的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护肤品。这个时期,在一笔钱将要花出去的时候,会特别纠结,这也决定了我在其他方面的选择上,也特别纠结,想要好的,舍不得钱;选择差的,又觉得对不住自己…所以可能对生活的品质和工作的成效也呈现出时高时低、时好时坏、标准不一的情况。
4 自定规则,不被浮华和廉价绑架
会花钱,包括敢花钱和不花钱两个层面。但花在哪些方面,是跟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密切相关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上半年结婚以后,我经常思考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问题,然后从这个意义上生成自己的目的,再判断自己是否应该花钱,当然,也偶尔有情绪不对直接就下单的情况。在花钱方面,自己制定自己的规则,尽量既不被奢侈品面子工程所诱惑,又不被大量廉价的商品所绑架,在自己认定的领域,舍得不计成本地投入,在觉得没必要花钱的地方,进行“断舍离”大胆舍弃。在自己爱的领域大量投入,不断精进,不顾他人眼光和眼前得失,很难说最终是没有成果的——就是最终肯定是能赚钱的。
现在来说,自己在人生观上是选择了一条很“烧钱”的道路,但我很得意地告诉自己,这是从小到大自己认真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既不受制于原生家庭的各种观念,又不影响其他人的生活(可能对老公和小宝宝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努力花钱和赚钱,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追赶游戏,而是不断拓展自己视野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渠道。如果像我以前那样,不敢花钱,不敢做事,很有可能我们只是“活着”,而不是真正地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