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反调”有时是成长,有时是情绪表达。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白熊实验”。心理学家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个任务:别去想一头北极熊。结果受试者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几分钟,不断地想起白熊。越是要求不去想,脑海中的白熊越是挥之不去。
“白熊实验”告诉我们:
过度的禁止行为,有时反而是一种关注提醒,大脑思维就是这么刚!心理学家把这种奇怪的现象称为"精神控制讽刺过程"。
上述这种思维的“唱反调”,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有时却是一种自我成长。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一种自我飞速成长发展的时期,处处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发觉自我的不同、不断探索自我与周边的界线,叛逆,也就是唱反调是他们的主旋律!我唱反调,我成长。
有时“唱反调”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你看不见我的需求,你伤害了我,我不开心,我不满意,唱反调,是一种对他人的防御。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比如,工作中反复被批评的员工,越批评越指导越出错;又比如,总是被挑剔,指责的老公/妻子,越被讲越不会改变,指责和挑剔伤害其自尊,感觉不被尊重,没有安全感。人的改变只有在充分被尊重和被信赖的环境中才会发生。
“白熊实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强迫自己做些禁欲精神训练和自我启发,也许到头来只能起到反作用。
"越想做好越做不好"的现实会让人倍感痛苦。凡事放轻松、坦然、觉察到这一点,自然免去不少“有心栽花花不开”的痛苦!收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