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职业发展时,经常听到有人说“一个女孩子,将来当个老师就挺好”或者“先考个资格证,将来干不了别的就考个老师也行”……每每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一定会邀请他(她)们问问自己:“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
唐代韩愈这样定义“老师”:师者,所以传道受解惑也。千百年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老师几乎就是“知识传播者”的代名词,只要你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甚至知识不用特别广博,就可以当老师。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数量庞大的“民办教师”,很多都仅仅初中毕业,就担负起当地农村小学甚至中学的教学任务,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仅有专业知识已无法适应时代对“老师”这职业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指出“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品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胜任“老师”这一职业了吗?鲁道夫•德雷克斯《教师:挑战》这本书告诉我们这还远远不够。
你具备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吗?
“一个人除非已经与他人建立起了友好的人际关系,否则他无法影响任何人。”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除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品质外,首先要具备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发生的前提。一个与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的老师,也许专业知识并不特别突出,仍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因为受学生欢迎、爱戴的老师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他的人格、态度、情感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他的教育观点也更易让学生接受并努力践行。
你愿意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方式和技能,去把自己的友好态度转化成建设性的行动吗?
即使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想要持续地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有时也并不那么容易。
在心教师学习群中,经常会听到一些新加入的老师诉说自己的苦恼:自己一直持续关爱着班上的某名学生,并且与学生建立了很好的师生关系,但是学生的状况却时好时坏,自备感无力,甚至有时挫败感强烈到深度怀疑自己。社会在发展,一些新的教育课题也随之发生,比如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复杂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问题、父母的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问题等等,都使得老师“仅有友好的感情是不够的,老师还必须掌握方式和技能,把自己的友好态度转化成建设性的行动”。
你勇于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探索自己的教育方法吗?
曾听到有位老师感慨:陶行知先生用了四颗糖,巧妙地教育了学生,我也用了四颗糖,却让顽劣的学生更加无法无天。社会在发展、教育情境在变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所以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机械地照搬或模仿往往只能以失败告终,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在把握社会时代特点的前提下,寻找新的教育理念,用心体会每个学生,深刻理解把握每个教育情境,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
你有兴趣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为老师是正确的,孩子就顺从,这已经不太可能了。影响师生关系的心理因素变得比正确与否更有决定意义” ,一个老师即使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却不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不明白学生行为及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也往往无法实现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成长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课题需要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不断学习与钻研,而学习与钻研又必须“以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为先决条件”,如今这个时代对“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专业知识、优良的道德品质、单纯的一腔热情的范围。如果仅从性别的角度去选择“老师”作为职业,或者将“老师”做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来选择,我想这也许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