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天,5月19日,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受益匪浅。
这份难得的收获,就来自于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一堂示范课——《散步》。
对余映潮先生,虽慕名已久,而能在市一中的课堂上一睹他的风采,实乃人生中的一大幸事。经过四十五分钟的仔细聆听与思考,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人文关怀的渗透
余老师是一位大家,他的大家风范,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更珍贵地体现在他那真诚的心态、谦逊的言语中。
凡是听了课的老师,都一定会注意到余老师的一些特别亲切的话语,如:“同学们,可以上课了吧?”“是啊”“对呀”“真好!”“多好啊!”“请你试一试!”“老师的阅读建议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努力!”……
这些温和、朴实、谦逊的话语,在余老师优美的音色的衬托下,自然而然的散发着迷人的人文光彩,征服了学生,也征服了我们。
二、不可多得的教学语言
对于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锤炼是一辈子的事儿。那天,余老师的教学语言就给了我一种美学上的丰富的享受。
余老师的教学语言不急不缓,如潺潺流动的小溪,叮咚作响。而他心底的款款深情,则如暗流般涌动在美丽的言语中,给学生带来了一次次如沐春风的感受。可以说,正是那样一种“文采与深度齐飞”的教学语言,才可能营造出高雅宜人的、真正属于语文课堂的动人氛围。
三、撰写训练提示语的艺术
做语文训练之前,学生总要阅读相关的提示语。于是,提示语的准确度与启发性,对学生的训练效果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余老师与众不同的提示语吧,我觉得,其优势之一,在于能十分准确的表达要求。如“读好文中的波澜”,“以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等等。
优势之二,则在于他善于十分优雅的帮助学生转换角色,进入情境并表达出感受。如“借你再拟的标题,表示出你读出的课文的味道”,“现在,你就是作者,在深情的朗读,好似作者完成作品后的自我欣赏”,“要微笑”,“读好最后一段,好像带着深深的体会,在为别人做示范朗读”,“让我们酝酿好情感”……
这些话,就像唤醒大地万物的柔和的春风,在召唤着,引领着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也在支持着,鼓舞着学生,尽情挥洒自己可能原本都不自知的文学才华。
四、尤为出色的、令人可望不可及的随机点评
其实,如果要问我:这堂课最打动你、最让你佩服的地方是什么?那就应该是:整整四十五分钟以内,每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余老师那看似信手拈来、又浑然天成、更精妙绝伦的随机点评了。
语文课堂上的随机点评,是最难操作的思维过程。因为,它要面对的,是关于对与错的判断,肯定与否定的选择,以及如何引申和引深的挑战。既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简单的判断,对学生的思路生拉硬扯,而且,每一句的随即点评,都必须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余老师在课堂上为什么就能妙语连珠,进退自如,恰到好处呢?究其原因,就是“厚积而薄发”的缘故吧。所以,到今天,我才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师的“一桶水”,原来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在听课的现场,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余老师,他真的,是极幸福的人!但是,我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为了这一份幸福,他的付出,绝不是一朝一夕!
后记:我认为,这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一堂既能传授语文知识,又能塑造美好心灵的语文课。那“未曾曲调先有情”的导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点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无一不是语文教学领域里的“高山景行”,令人向往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