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谋道:谋求道义;谋求治国安邦之道,济世安民之道。
▲谋食:谋求个人的物质生活。
▲耕也,馁[něi]在其中矣:“馁”是饥饿。君子耕种能力不如农民,去种庄稼难免会欠收。《子路篇》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学也:学习治国安邦,济世安民之道。
【译文】
孔子说:“君子谋求道义而不谋求衣食。君子去耕地,难免会挨饿;去学习济世安民之道,自然会得到食禄。君子担忧道义不能实行,而不担忧个人贫穷。”
【学而思】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并非是反对耕种,重视学问。物质基础是一切基础的基础,温饱还不能解决的时候,谈理想只能是空谈。孔子年轻的时候家庭生活困苦,也曾学习各种生活技艺来维持生计。“君子谋道不谋食”指解决了个人温饱问题之后,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是选择继续谋求物质享受,还是选择干一番事业。“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等人选择避世隐居,虽解决了个人生活困苦,却对人类社会无所贡献。子路说:“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孔子和其弟子们弘扬道义,造就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璀璨文化。
【知识扩展】
“众生困苦即我苦,如来悲心即我心。”(《醒世吟》真如妙心佛学文选)
《管子·匡君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máng],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
“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
(所以,农家的子弟常是农人。他们朴实而不奸恶,其优秀人材能够成为士人的,就可以信赖。让他们种地,粮食就多;让他们做官,贤才就多。所以,圣王总是敬农而爱农。)
《淮南子·齐俗训》:治世之体易守也,其事易为也,其礼易行也,其责易偿也。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农无废功,工无苦事,商无折货,各安其性,不得相干。
(在治世,人们坚守本职岗位,它的事情也容易完成,它的礼仪也容易实施,人们间的债务也容易偿还。所以,一人不兼任多种官职,一官也不兼任多种事务,士农工商各行其职,在不同的领域从事不同的工作内容。因此,农夫们在一起谈论利农的事,士人们在一起谈论品行的问题,工匠们在一起研究工艺技术的精巧,商人们在一起交流生意经。因此,士人没有失去检点的行为,农夫没有白费的劳动,工匠没有伪劣的产品,商人没有亏损的买卖,各行各业都安于本性,不得互相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