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不远游”的A和B

一篇文章,里面列举了一些今人用古人词句,因为没有完整引用而发生曲解的几句话。

比如古今意思有关联,但是使用的情境不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时候用于表述战友之情,而不是爱情。

又比如意思不全面后面有一句没说完:“父母在不远游”,其实后面还有下一句“游必有方”,一方面表示是父母健在,不(随意)出远门,另外提出若远游,则“有方(方向、目标、地方)”。还有“相濡以沫”,通常表示共患难,而后面一句是“不如相忘于江湖”,则表示“各自安好”。

作者通过古今对比,确实让读者涨姿势,有“原来是这样!”的收获,我们更好地了解的这些词句的始末。

然而,语言本来就是与生活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种工具。它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了不同的意思,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了,那么我们就不能说现在的用法是不对的。试想一下:你跟你的战友说,“……执子之手……”,会不会被认为取向有问题,大概会被打吧,哈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