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混得比较差?
这是知乎上面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第一次”,但是农村孩子的“第一次”和城市孩子“第一次”有着天壤之别。从这些天壤之别的“第一次”中,你就知道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总是混得比较差了。
先提一个小小的思考题:
场景:想象一群从小生活在被国家列为贫困地区的偏远山旮旯的农村娃的上学场景。
问题:请问你认为这样的农村娃在他的学生时代令他刻骨铭心的“第一次”可能会是哪些事情?
好。现在我来告诉你答案。他们的回答很可能是:
第一次爸爸妈妈说“你今天可以不用帮家务,不用带弟弟妹妹,可以无忧无虑,痛痛快快地玩一天了”
别惊讶,虽然农村娃也爱玩,但大多数时候他们玩也得带着大人的“任务”
回到家中痛快地玩和学习只是一种额外的赏赐充当半个劳力才是常态
第一次进城
第一次体验淋浴
好多偏远农村娃直到进县城上中学时才开始享受过淋浴,而在农村老家则很可能就是一盆水解决问题
第一次住星级宾馆
第一次坐小轿车
第一次坐高铁动车
第一次坐飞机
第一次领到老师发给自己的奖品
第一次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
对于内心自卑的农村娃,你不知道老师的一个小小的鼓舞都会有多大的感动
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学习机
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手机
第一次拥有自己的电脑
第一次当众演讲
……
这些“第一次”对城市孩子习以为常,对农村孩子却刻骨铭心。刻骨铭心的涵义不仅仅包含兴奋、激动等情绪,还有第一次接触的紧张、自卑,一种向往而当真正得到时又无所适从,甚至恐慌的感受……这种复杂的感受可能只有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才能体会了。
现在问第二个问题: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刻骨铭心的“第一次”又会是什么呢?
他们的回答可能是:
第一次拿高尔夫球国际冠军
第一次,参加国际夏令营
第一次,出国旅游
第一次探险
第一次,拿创新科技奖
第一次举办个人XXX派对
第一次出书
第一次实现XXX愿望
第一次诗和远方
……
从上述这些“第一次”看出两种不同的画风了吗?
城市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玩儿,玩儿熟,玩儿烂,毫无新鲜感,老掉牙的经历、见识、知识、工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历了九曲回肠,绕了山路十八弯,只不过才得到一个“第一次”尝鲜而已。当农村孩子还在为无数个鸡毛常识寻找“第一次”时,城市孩子早就开启了无数个辉煌人生的“第一次”了。
后来,农村娃和他爹妈拼了家当,昼夜奋战,终于赢得一个和城市娃同台竞技的机会:一同进入了高等学府——大学。
看起来他们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享有了相同的师资、资源和平台,但实际上,他们的差距仍然在那里晃悠着。即便农村孩子凭据实力进入了211/985,农村孩子无背景,无资源,无实力的“三无”现实并没有因此改变多少。
因此,高考带来的所谓的成功也只不过是一场“虚假繁荣”……等到毕业,相比城市孩子,农村孩子在竞争力上仍然是一款“三无产品”。
如果把高端阶层、高端社交圈层比作高档超市的话,指望农村大学生混进这样的圈层,就相当于指望这款“三无产品”能混到高档超市中最显眼的货架上一般,可望不可即。
如果只有进了这家高档超市才算混得好的话,那么注定90%的农村大学生都是混得不好的。因为,90%的农村“三无”大学生连进这高档超市的门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混得好(能进高端超市)叫意外,进不去高档超市才叫正常。
这种农村出生自带的三无劣势很容易给农村大学生带来两种风险。
一种是极度自卑,然后自暴而自弃。
他们会感觉自己跟发达城市孩子的差距像是地球与太阳一样遥远,怕是几辈子也弥补不了,干脆撤回自己的老窝,起码在难产高材生的小地方还能找到些优越感来慰藉自己脆弱的自尊心。长此以往,丧失战斗力,最终走向真正的平庸。
另一种就是极度渴求一夜暴富,但一脚不慎就会误入歧途。
你用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热血沸腾的鸡汤成功学训练营里总是农村孩子居多;还有你统计统计新闻上报道出来很多被骗钱,骗进传销的大学生,还是农村孩子居多。
为什么?
因为农村孩子很多都是穷怕了的,极度渴望一夜之间能扭转乾坤,改变自己,改变家族命运,但越是渴望越容易被人利用,最后被自己的单纯和短见拖入深渊。
所以,我觉得咱们农村孩子,一生只要能做到远离上述两种风险,就算是混得比较好的了。
为什么这么说?
自带天然的自卑基因,而你却能不再受这种底层劣质基因的控制和摆布;虽然极度渴望财富,但是你却能控制自己内心的贪婪与急躁,对各种不明诱惑保持理性,谨慎对待,这两种致命的劣势都被你一一慑服,摆平,起码在人格修为上,你就不再是一般人,就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普通的自己了。加上自己的文凭学历,跳出农门的基本目标算是实现了。
然后,再在岗位上逐步突破自己的眼界格局,累积实力、资源,待到机遇来临时果敢抓住,借势走向大富大贵便不是没有可能。
在“混得好不好”这个问题上,想起一个最有意思的三国人物——司马懿。
你说他混得好还是不好?你说他混得好,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被打得屁滚尿流,天天躲在屋子里,被诸葛亮拿女人衣服羞辱,他都不露个头出来。
但你又说他混得不好吗?虽然跟诸葛亮斗智斗勇总是各种败笔、熊样,但是曹操这边离了他司马懿还真没有人能抵挡诸葛亮;尽管但到了六七十岁时,还得装病、装怂才能在曹操阵营中勉强保命,但熬到七十多岁时,逮到一个天赐良机就往死里嗑,一举夺得天下,最终还是走向了事业的巅峰。人家的确混得不错啊!
我们假设他后半生就在装病、认怂中玩完,没等来那个天赐良机,没能拿到他司马家的天下,你会认为他这辈子混得差吗?或者他本人会认为自己一生就是失败的吗?
他本人会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是至少我不会认为他混得差,相反依然会认为他很成功。
他在那个时代跟我们很多农村娃一样,是一个“三无人氏”,论斗智,斗不过诸葛亮;论背景更无可圈可点之处,他之于曹氏家族如同衣服一般,想用就用,想脱就脱,被人家穿穿脱脱反复N次;论机会,在曹魏阵营总是刚一有起色,眼看好运来临时,就总遭一瓢冷水,被同行挤兑出局,以致到六七十岁还得靠装病为生。
可见那种环境之下,司马懿要顺顺利利活下来都是件极其奢侈的事。这样的情况下,他硬是在跟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中安然活下来了,在曹魏阵营的各种算计排挤中活下来了,这就已经混得很不错了。
农村孩子同样,他们面临的是各种竞争劣势。因为带着这些先天劣势,某种意义上讲,把一个农村孩子送进城市,并不见得是恩赐,相反,正好是把他来自农村的各种劣势通过和城市孩子的对比无限放大。
特别是在人格塑造上形成的劣势被放大的话,如果处理不当,纯粹就是一辈子的灾难。
比如,那个自尊极度受挫而杀死室友震惊全国的马加爵,那个被信息诈骗团伙骗掉学费不堪心理重负而自杀的农村女大学生;那个不堪人渣教兽欺压而自杀的寒门博士……
尽管这些都是极端案例,但却真实反映了农村孩子在人格和心理的劣势上有着难以跨越的屏障。
所以,我觉得咱们农村孩子能够通过自我成长,自我教育摆脱这些劣势带来的灾难,岂不说大富大贵,能够平安、幸福、恬淡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就是成功的,就是混得不错的。
至于社会定义的大富大贵的成功,就当做是人生的锦上添花好了。不一定非要视其为“雪中送炭”,保持一种“追而不求”是最好的态度。
所谓“追而不求”,“追”即你应该有一颗追求更大的富贵更好的生活的心,这是人的本能,你应该尊重它。人正是因为有这种本能的存在,才会努力去生活,去奔波,你也才会觉得这辈子“值得”,“有活头”。
“不求”。
追剧,你最享受的是什么?是一个个惊心动魄,令人欲罢不能的悬疑故事情节,还是最后的结局?相信没有人会说是冲着结局去追剧的。
人生如追剧,过程的获得感与意外惊喜才是构成幸福的基本元素,结局只是最后的画龙点睛。
如果到最后不能点睛,人生也没什么遗憾,因为在画龙的过程中,已经收割喜悦与快慰,干嘛非要为了那一点睛之笔而放弃过程中的各种美好?有则加之,无则安之,这就是“不求”。 这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这种大智慧不分城市和农村,属于人类共有。只要你愿意去学习,善于反观内省,它就会出现。一个人,无论生活还是事业,一旦进入这种智慧状态,好多机遇就会主动送上门来,能抓住其中一个就足以让一个农村大学生也能够咸鱼大翻身。
如果硬要说农村孩子跟城市孩子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的话,那么这种“追而不求”的大智慧即是。
这种大智慧怎么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没有比阅读高品质书籍来得直接,划算与高产了。
这里就借机推荐几本这样的书籍,尽管,跟流行的畅销书不太一样,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两本让你怦然心动,有久违的感觉(实际上,如果你喜欢让脑袋不断往深度上升级的话,这些书应该都会心动)。详情请点击:估计你还真不知道有这样几本不流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