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书,自传体的小说。
在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封面上,赫然放着作者阿摩司奥兹的照片,深邃的眼睛里,似乎有着讲不尽的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爱、也关于黑暗的书。故事的背景地点在耶路撒冷。这也是为什么娜塔莉波特曼会将它搬上大荧幕、作为自己导演处女作的原因。对于这部电影,豆瓣评分6.8,我没看过,但我相信这位哈佛大学的女导演带着故乡情结导演一个女人的故事,那份发自民族正义的真诚,也相信她能领悟书那位自杀的女人经历了怎样的黑暗和痛楚。
一个好的作家必然是一个正义的作家,他的正义不在于拿枪去战斗,而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如实地记录那些发生过的可能已经被遗忘的故事。
在书中,奥兹讲述了自己祖辈、父辈和自己的故事。作为犹太人,从三千年前的十字军东征屠城,到二战时期的大屠杀,他们是世界历史上遭受种族主义迫害最为严重的一个个民族。奥兹带着民族正义感如实描述了他所知道的那些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形态,以及家庭这个小单元里的矛盾、冲突、困境,还有个人成长之路上经历的孤独、绝望与突破。
我们这一代生长在中国的人,都不曾经历过激烈的政治事件,我们的性格里也少了些许血气方刚和正义感。我们也很难去理解经历过民族争端和战争的人在余生如何打破历史加压在身上的桎梏。
好在,有作者细致入微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在那个有着无花果和柠檬树,又干燥又凉爽的小小国度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那个小小的三口之家又如何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躲过劫难,而一个浪漫主义的、有着优渥家境却又屡屡遭遇梦想破碎的女人,如何从失望到抑郁以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写童年被阿拉伯人救下的那一幕,那个底层人抱着他说:会好的,会好的。他写那个被酒鬼丈夫不停出卖的女人,投奔情人又被遗弃、精神分裂,她一把火烧掉了情人和自己住过的小屋,也烧毁了自己。他写在那个以色列妇女失去了十二岁的儿子,她一次次地跑到太平间去拥抱那个安静的身躯又被强制送回家,她细心地将他头部垫着的石头换成棉垫。
他写自己的母亲在困顿的婚姻里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书,像遗忘了整个世界,在她抑郁症失眠的夜里,她和自己的小孩躺在黑暗里,对他讲一个个故事,这些讲述、这个儿子曾是她的救赎。他写自己那个乐观主义的爷爷在强迫症的奶奶去世后,开始轰轰烈烈的黄昏恋,每天仰着红扑扑的脸,活得比自己的儿子还长。还有他那位坚韧而又正义的外公,曾是被遗弃并赶出家门的孩子,却传奇地成就了自己的磨坊事业,还帮助了无数底层阶级。
他也写自己的孤独童年,在光秃秃的坚硬的园土上,一个人玩儿着战争游戏。还有少年阶段的困惑、青春期的冲动和绝望,用劳动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身体。他写母亲去世后的数十年,他和父亲之间谁也不提起她,好像她从未存在过一样。而很久之后有一天他的父亲写了一本书,扉页上注明“献给我的妻子,她在1952年1月离开我们”。奥兹将母亲封存在自己的心里,他也将母亲那种带着契诃夫式的悲剧色彩带到自己的作品里。
无论是作为导演尚且稚嫩的娜塔莉波特曼还是其他的任何导演,都很难通过两个或三个小时的胶片来复原这样一个芸芸众生的故事,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演员去刻画那些流淌在骨子里的民族灾难的阴影。
在政治、历史和宗教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溺水的受难者。在家庭这个最亲近的单位里,人与人之间却有着光年的距离。妈妈、爸爸、我都是受难者。
既然如此,如外祖父的处世哲学:何不宽容些?只有爱,能在黑暗里熠熠闪光。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去深思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