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浓浓淡淡的各色鸡汤之中,“读书改变命运”是难得的有口皆碑、众皆曰好的那一碗。
好像命运原是狭小的、粗陋不堪的那么一块棉土布,充其量只能缝成一件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背心;而经由读书,命运则华丽丽的转变成一大块辽阔的、华美无比的高级真丝,是裁剪成靓丽的连衣裙,还是精干的套装,随你的便。总之,你是有资格登堂入室了。
好像他不是生活于人间的人,而是立于远空的神,别人的命运怎样他是老早了然于心的。
殊不知,一个人的命运如何,不到他生命的终点,是没有办法定论的,因为生活始终处于河流之中,没有人会提前预知命运究竟会将一个人带往何方,会给他一个怎样的前程和归宿,尤其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那我就搞不明白了,竟然连命运的面纱都没有揭开过,连命运长成啥般模样都不清楚,又何来改变命运之说呢?
对的,你也许会说,命运怎么不可知呢?有相者看见刘备家房屋前,有一棵大桑树,冠盖如云,断言刘备日后必为贵人。尽管刘备少孤,与母织席贩履为生,身处下贱。安禄山还是小卒子时,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替节度使张守珪洗脚,他发现张守珪的脚底有一颗痣,便问节度使是否知道自己脚底有痣,节度使悠然曰之:吾今日功名,全赖此痣。安禄山激动而不无怀疑的说:小人脚底有三颗痣,为何至今还是个卒仔。而日后安禄山果然因功做了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好吧,就假定命运是可以预知的,是可以通过风水、长相甚至家世来提前判断和掌握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既然命运是在一个人出生时就注定了的,那么又何来改变之说,又如何能改变?刘备既已注定是贵人,安禄山既已注定是河东三镇节度使,那么他们不论是织席贩履、小卒马仔,还是读书练剑,都不影响其富贵的命运,只不过是到达同一目的地的不同路径而已,殊途同归,又何来读书改变命运之说呢?
“读书改变命运”这一观点,没有其存在的逻辑立足点,但不妨碍我们来体会他们认可、言说此语时的心绪心态。与他们而言,读书说是改变命运,莫若说是读书筛选命运;在他们眼中,读书这一件事就是一面巨大的筛漏,可以将命运中可心可意的部分留下,艰难困苦的部分筛除出去。说得更直白一点,与他们而言,读书就是一把梯子,经由它,可以由贫穷通往富裕;由卑微通往高贵,由不幸通往幸福。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否定、阻止你追求富裕、高贵、幸福。我真诚的祝愿世界上的每一个都心想事成,至少都保持对心想事成的热望和信心。然而,这世俗里的荣华未必是读书能给予你的。
“读书改变命运”固不足信,然读书可以唤醒内在的自己,这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所在。看看一个人的身体,就大致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婴孩,千面一律的柔软可喜,那是他们还纯粹的保有自我,饿了哭,欢了笑,不时拉,一举一动皆出于自然;成长途中,境遇不一,人与人的差别就大了,言行、个性、智商情商等等的发展皆大不相同,而所有这些外在的不同皆根源于心理发展的不同。人的心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蒙蔽与扭曲。而读书,则会唤醒内心那个原本柔软自然、向着阳光与美好生长的自己。于读书人而言,读书本身就是一种难言的幸福,在凝神目走的一个个瞬间,心间的灰尘被擦拭,伤痕得以抚慰,空虚转而根生,孤独融入孤独。他们才不会在乎命运长着什么一副嘴脸,会给他安排怎样的过程和结果,他们,早已在这个世界之中,创造出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世界。所以,毛姆说,阅读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深以为然。从这个意义来说,读书确是可以“改变”命运,把“难”变而为“福”。
生活中很多人是不讲逻辑的,可笑,亦可喜。因为人们往往并不是要追求正确,他们只要热闹就行。唯有不讲逻辑,才会叽叽呱呱热闹起来,才会一派欢乐祥和。而读书则会把逻辑植入你的血脉,这是要以失去热闹为代价的。那么,你还愿意读书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