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孩子的家长总有这样的体会:3岁左右的宝宝真是难缠,乱扔玩具,喜欢恶作剧,作弄他人,见了长辈不打招呼,脾气还特别大,导致家长哄也不是,生气也不行,实在没有办法。
然而在罗马最贫困的地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能够自己穿衣、洗碗,缝衣服,4岁左右的孩子还能够会读,会算。
同样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大的差距,难道罗马的这群孩子都是“天才儿童”?
这些孩子本是令家长十分头痛的孩子,有的自私,爱发脾气,喜欢贪得无厌的占有,也有些胆小,爱哭泣怕事,凡事总要依赖家长,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被送到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而玛利亚·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这本书就像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孩子们神奇的变化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行的改变。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毕业于罗马大学,毕业后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研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而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活的自然和自由的发展。
蒙台梭利著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引力的心灵等书》。
其中《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在美国教育法期间,为对她感兴趣家长和教育者所写的一本操作性手册。它向人们介绍了在“儿童之家”所用到的教具和技术及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自我教育”的环境。
一、 利用“敏感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蒙台梭利在她的教育中提到一个很关键的词——“敏感期”,她认为3-6岁是孩子学习各项事物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可以轻松学到各项事情,而且对每一件事充满活力和激情。就像拼读字母一样,对于4岁的孩子,老师只需要念一遍孩子就记住了,而对于7岁或者更大的孩子,老师却需要重复几次才能掌握正确读音,这便是因为敏感期的缘故。
二、采用新式教育,完成孩子全面发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让孩子在“敏感期”自由的“工作”,吸引兴趣,达到专心,这样孩子消极的状态就会消失,变得有秩序。
这里的“工作”并不是指像我们成年人一样的做事,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叫做“工作”。她认为只有儿童独立工作,自由选择工作材料,工作时间,才能从真正上实现内心的自我建构。
那她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具,又是通过哪些方法让孩子由捣蛋鬼“恶魔”变成温顺“小天使”的呢?
(一)创设“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是给孩子们开展活动的场所,它更像一个真正的“家”,这里面有很多的房间,有给孩子进行“脑力活动”的,期间放有各种适合孩子使用的家具;有劳作间,起居室,会客厅,餐厅,更衣室等等。孩子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各种想法,成为自己生活舞台上的演员。
(二) 运用教学用具,激发孩子兴趣。
蒙台梭利遵循自然的原则,将孩子的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1 、运动神经培养
3-6岁的孩子特别喜欢玩耍,他们似乎闲不住, 喜欢碰这碰那,十分调皮任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一般会限制孩子的活动,对孩子不停的重复“别跑,别跑”,但是孩子根本不为所动。
蒙台梭利指出面对这种情况更好地办法是指导孩子的运动,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从事他们想做的运动。因此,他要求对孩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基本运动(如正常走路,站立,坐等),照顾自己,处理家务,园艺劳动,手工劳作,体育活动,韵律活动。
2、 感知培养
通过使用“圆柱插片、木质立体插件,抚摸具有粗糙、光滑面的小矩形板训”等教学工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听觉,触觉感受力等等。
3 、语言训练
对于语言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命名:告诉孩子“这个是厚的”
识别:对孩子说“给我厚的那个”。
单词发音:问孩子“这个是什么的”?
(三)尊重孩子需求,实现内心建构。
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要采取顺应的态度,不盲目干预孩子,要采用正确的途径,用敏锐的观察力去了解孩子,并寻找对孩子有所帮助的行为。
当孩子需要同情时,给与积极热情的回应;当他们进步缓慢时,保持无尽的耐心,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信任他们,和他们真正的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