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一个旅人的自画像
在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大概被长辈这样评价过:独生子女,太以自我为中心。在长辈的口中,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受到父母的独爱,不知分享。简单定义,在这些长辈眼中,自我中心即是一种要求外界对自己服从的愿望,无论遇到何事,都期待依着自己的性子来,显得娇生惯养。
实际上,自我中心有更加深刻的意涵,在某百科中,如此定义“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Egocentrism is characterized by preoccupation with one's own internal world. Egocentrics regard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opinions or interests as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or valid. Self-relevant information is seen to be more important in shaping one's judgments than do thoughts about others and other-relevant information(Windschitl, Rose, Stalkfleet & Smith, 2008). Egocentric people are un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or to cope with other peoole's opinions and the fact that reality can be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are ready to accept.
自我中心主义(者)显著的特征是:他们被自己的内心世界先入为主的想法占据。自我中心者往往认为自己、自己的观点或利益是最为重要、正当的。相较于对他者的想法、与他者相关的信息,自我相关的信息更加易于塑造人的判断(Windschitl, Rose, Stalkfleet & Smith, 2008)。自我中心者难以完全理解应对他人的观点,也难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想要接受的世界并不同于真实现实。
如何通过这个定义去理解自我中心的深层意涵?由于自我中心者难以将除“自我意识”之外的价值尺度运用在自己的判断中,导致想法中充满了偏见。然而,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发出的指示符号,构成与世界的意义关系网(赵毅衡, 2017)。我们可以说由于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从自我中心出发,个体都是依据自己对世界先入为主的的想法做判断的,那么每个个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自我为中心”。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交际活动,比如相亲,双方需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彼此,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来做出判断,单从提问者而言,提出的问题其实也非常容易基于自我相关的想法,在收到回答后,提问者也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对答案进行判断,可见“自我中心”就是人在应对生活中各类情境时无法躲避的先入为主意见。
人们讨论“以自我为中心”,偏向于给出一个结论,自我中心者面对任何事情,只考虑自己,会给外界带来困扰。但事实上,在许多情境当中,也就是在交互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处理问题时更多考虑自我相关信息,所以在自我中心者给他人造成困扰之前,自我中心者本身才是被自我困扰的人。
用俗话来讲,可以说是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对自我过分关注。这有很多表现,如认为外界的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而导致刻意营造自己的形象,从而对自己的影响力有错误的判断;或无法感知众生生活的实质,难以体会他人苦难,放大自己的痛苦。
有这样一个实验,要求一个被试者挑选一件自认为印着非常引人注目的图样的T恤,穿上并走进一个坐着很多人的房间,对于房间里的人在做什么,并没有做出规定。被试者首先需要预估一个数值,猜测大概会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T恤。被试者走进房间后和其他人交流后,实验人员会统计,房间里究竟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被试者的T恤。
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者过分高估了这个数值——虽然被试者认为自己穿了引人注目的衣服,而房间里的人更加沉浸于自己的事情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注意到被试者穿的衣服。由于人们偏向于以自我相关的信息下判断,大多数人都容易高估自己产生的效应。
那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可能也意味着一种不自由。因为这让人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主观感受里,但这并不代表某个人会仅仅认可自己,活在不可一世的感受中。另一种可能是被困在自我限制之中,如认定自己不够好,认定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完成具有难度的任务。由于这种限制感是自我中心出发,自然会给个体带来痛苦,让个体被自我困扰。
但以自我为中心的确也会给他人带来困境。当自我为中心超越“从自我中心出发去意识”,进一步发展,到达了自恋的状态,就完全无法将他者相关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中。我认为自恋不能定义成完全依赖自我的判断,这甚至是将自我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膨胀,完全将他者的价值挤压到毫无生存空间。此时个体的认知功能也就完全被蒙蔽了,个体缺失了同理心,会让爱失败。
自恋者的爱,完全基于自己在爱中的投入,而不是基于对方内心的感受,对他者爱的付出被自我的想象取代。对象成为了自恋者自我的投射,不再是与自恋者相异的他者,不需要去被给予理解、不能再成为一个独立且特殊的个体,仅仅是自恋者的同质,没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这样的爱会抽干任何一个被爱者的空气。
总之,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意识活动无法逃脱的定律:我似乎站在意义世界的中心,这或许是自我欺骗,却是意识存在的最自然状态(赵毅衡,2017)。是我们努力把世界变成我们的意义世界,是我们试图在事物中“寻找”出一些可以把握的秩序(赵毅衡,2017)。
任何一种观点、判断,都会打上自我的烙印,上文已经提到过,对于不同的个体是一个程度问题。个体需要小心的是落入自恋的温床,将异己全部同化成同质,这样的世界不再具有光彩,让只剩同质的自我空留让世界仅仅指向自己的绝望。
对于一般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个塑造自我意义世界的过程,将自己放在这个世界之中,放在谦卑的位置,始终将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关注每一个异己之物,自己的意义世界才能更加接近于真实的世界,因为世界的中心从不是某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