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乡

小雪已过,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早已穿上羽绒服,厚大衣,北京俨然已经入冬了。这一年的冬天,没想到,我也开始了漂泊的生活。“漂泊”一词,说起来就很有心酸之意,漂泊在外的人,终究是没有一个家的人。
前天看贾樟柯的《一直有到海水变蓝》,里面有一句余华说的话,感触特别深,你生在那里其实你的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对我而言,出生在哪,成长在哪,而现在,又漂泊在哪。我想过很多次,小时候的我很喜欢老家,那里有很多玩伴,而现在,宣化早已经成为了我魂牵梦萦的熟悉之地。
回去送奶奶的那一次,我跟弟弟去上街,想要寻一点老家的味道,最终没有买到想吃的糖麻叶,而我也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已经说不定了。一来我不会起这么早,二来,恐怕我回来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而宣化则不同,家在那里,即使回去少了,也仍然会去的。上周六小宇出差,正好我回来考驾照,带他在宣化转了转,熟悉的地方,带着我喜欢的人,走在我熟悉的路上。在宣化十几年,看着这个小城,一点点变化,有平房被拆盖了高楼,马路上放了栏杆,菜市场逐渐规范...当然整体来说变化还是很小,相对于大都市来说小城就是这样,尤其是北方的小城,仿佛几十年一直是那样,但是又总会有些些许许的小变化。而这里的冬,用一个词来形容恐怕是萧瑟。
北方的冬天,仿佛更多的是街上的羽绒服,中年人和老人多一些,还有就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小孩,成群结队,自以为好看露脚踝,打扮有点模仿流行又没有模仿到精髓,距离时尚很遥远。这样想来,其实自大学开始,大多数人就开始离开家乡流浪。回来建设家乡的人是少数,外出的人是多数。当然也有年轻的人在往里面涌,但更多的是从村里来的人。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如果他有幸念到了大学,大概率初中开始就去外地读寄宿学校了。村镇的教育非常落后,高中早已关闭不知多少年,而初中,也找不到什么正经读书的孩子了。

后记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篇可能没有写完,所以也一直没有发表,按照看电影的时间推算,应当写于2021年11月25日,北方的冷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很多回忆,很多印象,走在路上手插兜缩成一团的人,昏暗的路灯下飘飘洒洒的鹅毛大雪,某个出行日走出楼道看见的被雪映亮的天,结在阳台玻璃上冻得结结实实的窗花,还有每个似醒未醒,天尽然还是一片漆黑却已经在白炽灯下匆忙洗漱的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