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人越长大就越是喜欢「回忆」,去回忆曾经过往的人,听经典老歌,读经典的作家作品。
《我这一辈子》是我上学时读过的,而且还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印象十分深刻。老舍先生生长在北京一个大杂院里,那时候的大杂院,可算是穷苦人民的聚集地,车夫,小商贩,说书艺人;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在自己在内的北京城下层人民生活的悲心极为了解。小胡同,大杂院带给了老舍别样的文学熏陶。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Di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老舍的小说主要描写市民,尤其是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名誉的“京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具有极为鲜明的艺术个性。例如,《我这一辈子》中的福海,则是北京城里普通的巡警;《茶馆》里的王利发,是个开茶馆的生意人;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北京老板姓这个身份。
这些人物塑造跟老舍的言语也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口头语”。比如:“五脊字六兽,对过儿。。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话。北京人说话一大特点就是幽默,像《我这一辈子》里福海抱怨制服穿着不舒服:“夏天它就像牛皮似的,把人闷的满身臭汗;冬天呢,它一点也不像牛皮了,而倒像是纸糊的”。
鲁迅先生说老舍说话“油滑”,其实那不是老舍油滑,而是北京人就这么说话。
虽然老舍的语言幽默,但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可就没那么有趣了。比如:「巡警福海从小生活就苦,到了50几岁还得拿出全套的本事,去给小孩子找粥吃。“除了拉洋车,我什么都做过了”!」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底层老板姓即使再努力还是躲不开命运的涌动。老舍用老百姓生活中的语言写下了他们悲苦的一生,表达着自己深深的同情。
写在最后
1966年8月24日老舍离世。他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56年过去了,对于他的记忆从未忘却,他是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
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有一年老舍先生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可爱的老舍先生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