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西在这一章中再次谈到自己的天性,但这个天性,指的并不是 第一章 平衡天性和方法 中的“象棋天赋”,而是更为底层的天性:
我向来喜欢雷雨、暴雪、飓风、怒海和鲨鱼区。自孩提时代起,残酷的环境更能激励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棋手,我总能将关键比赛带入极其复杂的棋局,因为我有信心能超越对手,更有效地走出混乱局势。看似不合理的棋局我却经常能感觉到它内在的逻辑性——令人兴奋的象棋赛像是在探寻暗藏的和谐状态。我是一个随性的人,不受心理因素影响,总是追求创新与飞跃。
乔西喜欢在混乱中寻找逻辑,在危险中找到安全,这种喜爱是违背人的天性的,乔西认为自己对混乱和危险的兴奋感来源于自己的母亲。象棋只是乔西的底层天性在具体行为中的一个表现,不断参加象棋比赛,给了他极好的训练过程和反馈机制。
象棋是一个永恒的挑战。在整个象棋生涯中,父亲和我不断寻找实力超群的选手,因此即使我能主宰校园赛场,但输棋也是家常便饭了。我相信这对于维持一个健康的比赛观念非常重要。尽管肩负的压力很大,但失败的恐惧感远不如比赛的激情更能影响到我。在我看来,赢得首个冠军头衔前痛失的那场比赛让我开始了“风险竞技”。
这里,乔西谈到了“整体”与“渐进”理论中一个容易被人误解的地方。
我曾看到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里运用着某种“过程至上”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从未尽全力”或“我根本不在乎结果”这类借口。他们自诩已达到“无我境界”,只关注学习,不在乎结果,但这只是他们不敢直视自己的借口罢了。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非常微妙,在此我想要认真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感受。
读一些有关“整体”与“渐进”理论的对比研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孩子不应该有胜败的概念。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如果这个小孩子在此后的人生里有了某种雄心壮志,一心想在某个领域中追求卓越,那么他在突然遇到困难时就会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只专注于结果,这当然不对,但如果能与长期理念保持平衡的话,短期目标就可以是比较有效的发展工具。过多的逃避结果可谓坏处多多。成功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
这样抽象的论述很让让人理解,所以乔西用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案例,来阐述身为父母或教练,应该如何指导孩子正确处理输赢与进步的关系,这一段很像电影镜头加旁白。
7岁的丹尼热爱象棋,每天学习半小时象棋,每周听一次象棋课,并开始参加校园象棋比赛,妈妈发现自己的心情随着比赛起伏不定,她不想给儿子增加负担,所以丹尼输棋时,她想告诉他输了没关系,但这显然有关系,告诉他没关系无异于侮辱他的智商,那妈妈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可以抽象为:如何平衡长期过程与短期目标以及不可避免的挫败?
一个很棒的对手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推动我们达到自身的极限(注意!这个极限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升级的极限),丹尼喜欢接受其他人的正面挑战,他参加比赛是好事情,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健康的心态。
健康的心态也是通过思考和锻炼得到的。
妈妈应该每天针对丹尼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做出反馈,帮助丹尼建立一种“过程第一”的理念。她应该表扬丹尼的专注、一天的努力练习以及所吸取的教训。当孩子赢得比赛时,应该让他享受成功时那短暂的美妙滋味,然后继续前进。丹尼失败的时候,问题会棘手很多,这时候妈妈该怎么处理?首先,不应该说“这没关系”,这种谎言只会让丹尼更加痛苦,如果没有关系的话,为什么他还要努力去赢?为什么他要在学习象棋时,把周末都用在比赛上?这有关系,丹尼内心很清楚这一点。
妈妈应该给孩子一个拥抱,如果他在哭的话,让他在肩膀上哭个够,告诉他,伤心一点没关系,她非常理解,也非常爱他,失望是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丹尼平静下来,她可以问他比赛时的心理状况:是不是分心了?是不是走进了一个连环局,有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是不是太自负了,或者没有耐心?是不是因为对方讲脏话而受到影响?是不是太累了?这样丹尼就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认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反省很健康,很有必要。丹尼会意识到,每场失败都会让他成长。他会在心理上更趋成熟,对坏习惯也更加敏感。
一位真心的,懂得理解、不断鼓励孩子的父母或教练能够让一个野心勃勃的小孩子得到释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作为大人,我们要自己承担责任,培养一种健康、自由的思维方式。
最后,乔西给出了结论:
事实上,如果不尽最大的努力,我们便无法从挑战中有所收获。成长取决于对决的那一刻。唯有推动自我,探寻自身能力的极限,我们才会收获,才会进步。
这也回到本章的题目:走出舒适区。
“渐进”理论有个很容易踩进去的误区:短期的输赢不重要,长期的进步才重要。
乔西则认为,输赢就是很重要!输了,我们要反思过程,找到不足,吸取教训;赢了,接着寻找更困难的挑战。
成长取决于对决的那一刻! 全力以赴面对每一次挑战,才能够积累最大的进步,并最终积累成长期的进步。长期进步并非空缺来风,也不是时间够长,努力够久,就有进步。不跳出舒适区,就不会有进步,跳出舒适区的方法就是拥抱挑战,并努力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