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用以维护等级制度的一项措施,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第一课内容。
礼乐制度——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其实礼乐制度在中国还有另一种形式呈现,那就是面子。
面子是一个人的“标识”和“通行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名,也称为“官名”这是在外面的名字,要求严谨,不像阿猫阿狗那样的乳名只有小时候才叫。当然了,衣食住行等,也是要看自己的“面子”的。祖先们按照颜色、款式、饰物来区分“面子”的大小。明黄色——是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用的,红、紫才是高官的标配,青色成了基层,平民色等。高官吃饭才可以用名贵的物种,而商人即便是有能力购买也是不配食用的。还有正宫住的是东宫,民间只有正妻才可以住正房,被称为“大房”,等等,好多,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古代对于“面子”的重视程度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国人的愚昧和无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