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在鹿门山也有住处。东汉时的贤士庞德公就曾多次辞却刘表的延请,隐居于此。
庞德公也是襄阳人,是孟浩然的乡贤。孟浩然中年时赴长安求仕不利,便决心效法庞德公而隐居于此。故而诗题中的“归”,既可说是实述夜归别业,又可说是象征辞俗归山。
作者从黄昏时山寺鸣钟、渡头争渡说起,一个“喧”字不可轻忽,因为诗人正是通过“喧”与“静”的对比,来表现自己与俗不同的选择。
且看,到了黄昏归去之时,人们都“随沙岸向江村”,孟浩然却不然,他“乘舟归鹿门”,选择的是出世之路。到了鹿门,已是夜深人静了,这里没有人世的喧嚣,月光澄澈,轻烟笼树。
诗人说“忽到庞公栖隐处”,好像是不经意来此,不经意提到,其实,这“忽到”背后贯注着诗人由来对隐居的向往,诗人此处说起庞公,也正是以到他隐居之处来写自己的选择。隐居的生活是寂寥的,但这寂寞之中又有一种宁静,也只有心性淡泊的“幽人”,才能享受“岩扉松径”的宁静吧。
《老子》有云:“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与俗不同,需要选择和坚持的勇气,而由之获得的心灵满足感,也不可胜道。孟浩然此诗全用白描,似乎淡淡的,但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却是笃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