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的语言各有特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基于学生个性的体验,让学生明确:菲利普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们挣扎于社会的底层,家庭的现状是有两个应该出嫁,因为家庭的经济拮据而未能出嫁的女儿。他们向往高雅的生活做派,有虚荣势利的特点。他们希望命运的改变,并且把希望改变的唯一路径寄托在发了财的于勒的身上。所以当然他们发现希望破灭后,这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反应,是迅速止损,把厉害要降到最低,这恰恰暴露出人性的自私与冷酷。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希望破灭之后,她会用最尖刻的嘲讽去咒骂于勒,让人感到他们夫妻二人在顷刻之间的态度变化……按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这亲情看似如塑料花般,再遇到金钱利益冲突时,在想到以后的生活时,人性就显得更加真实,菲利普夫妇的意愿高度统一:保全自我,千万不能让于勒-----这个曾经霸占过菲利普夫妇一家资财的无赖,再沾惹到自家的身上。这些人性的真实,撕碎了美丽的亲情塑料花,变成现在阳光下,让亲情的塑料花迅速碎成一地。这既是意料之外,亦是情理之中,这就是莫泊桑小说的魅力……
再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约瑟夫”未曾经历社会的沧桑,对家庭拮据的生活现状,虽然有体验,但出于血缘的朴素亲情。他一遍又一遍的念叨,是出于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爱悯。以至于,他可以私自决定,以男人的身份给了这位乞丐水手小费。而生活的这一幕,却成为他一生的心结。后文写到,每次遇到这样的水手,他都会给小费。
我们不能不说,童年生活的阴影会伴随我们一生,原生家庭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会影响人的一生。与现实而言,约瑟夫有善良的心里,有对我的叔叔于勒一生的愧疚,还有对亲情朴素的维护!或许这就是我们在读到小说内里去,和莫泊桑对话,和学生对话,和小约瑟夫对话后的一丝温暖吧。
《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的变化上可以寻到轨迹。结合现在的时代、社会背景,提出了中学语文外国选文的选择和教学的建议,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主元与多元解读、文学作品解读的界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据此提出了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策略有很多。但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必须有主旨意识。
莫泊桑在初学写作的头7年里,严格遵照老师的教导,苦练本领,默默无闻。到了30岁时他写出的稿子堆起来已有一人高了。他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震动了文坛。《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珍品,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阅读它,不仅还有现实意义,而且可以把它作为观察生活,描写人物的借鉴。那么,我们是否在教学中又找到了一条线索,可以拓展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当然,这样的做法,一定是要建立在基于学生的言语实践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