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糕
油糕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小吃,上不了大席面,却是乡下集市上的主角儿。我以为,包子、甑糕和油糕可称为“小吃三绝”。
油糕怎样做,因地而异,也因人而异,但大致做法一样:用汤面包白糖馅儿油炸而成。刚出锅的油糕,其色金黄,其形以椭圆和球状为多,咬一口,甜甜绵绵,绵绵甜甜,回味无穷。传说李世民也尝过此物,赞不绝口。
我们村是个人口过千的大村。自我记事起,村里就有集市。每日早晨,天刚麻麻亮,菜贩子们从四处赶来,占据一方地盘,铺开蛇皮袋子,摆上花花绿绿的蔬菜。买菜的人渐渐增多,于是就有了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热闹非凡。这时候,一对夫妻也支好了油糕摊子:一个帐篷,一口油锅,两张桌子。烧火的是一个小女孩。我不大关心卖菜的,我又不买菜,我常常关心的是油糕啥时候出锅。
油糕不是早餐也不能当正餐,只是饭前饭后的一种零嘴儿,二角钱一个。顾客多为老汉和小孩。老汉要出门,孙子就去抱腿,老汉把孙子往背上一放,爷孙俩摇摇摆摆地往集市上走去。买一把韭菜、一把葱或者几根萝卜后,就往油糕摊子上一坐。老板笑眯兮兮地问:“来几个?”老汉说:“一元钱的。”老板就用笊篱从滚烫的油锅里捞出五个油糕,盛放在盘子里端给老汉。爷孙俩就你一个我一个地吃起来,吃得满嘴流油。通常是老汉能吃四个,孙子吃一个。吃毕了,用手把嘴一擦,老汉便从怀里掏出一个手帕,那手帕里有一叠毛票,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元钱来。小姑娘是收账的,接过钱往抽屉里一放,又去烧火。若是小伙子来买油糕,他们大多会大方地从钱夹里抽出两元钱来递给老板,然后油糕碗一端,蹴在墙根下大口大口地吃,两三口就能吃完一个。偶尔也会有姑娘家来买油糕,她们一般会要求打包带走。这时候,老板就需要把油糕分成几份,用油纸包起来。老板包油糕的技术相当娴熟与高明。姑娘家把油糕提回家,打开油纸一看,一个烂的都没有。我至今都不明白老板是怎样用柔软的油纸包那些柔软的油糕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光顾集市。早晨,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经过油糕摊子,第一锅油糕刚刚出锅,我会远远地站着看上几分钟才转身往学校跑去。放学后,仍然要在原地待上几分钟才肯离去。一日中午,我在地上捡了一角钱,经过油糕摊子时,我就大胆地靠近了看,老板发现了我,问:“娃,你有多钱?”我把手张开,亮出那一角钱。老板娘说:“给娃拿一个。”真的就给我包了一个,只收了一角钱。那个油糕我拿回去吃了一整天。此后,我天天出门低着头,企图还能捡到一角两角钱来。但是再也没有捡到过一次。长大一些后,我有了挣零花钱的能力,一个星期天能挣两元钱,上交一元,自己留一元。当我拿着自己的一元钱再去油糕摊子时,却怎么也舍不得拿出来。那天就在集市上徘徊半天,终究是把唾沫往肚子里一咽,看着老板收了摊子,才攥着一元钱回了家。上了中学后,我去外地上学,在校门口的街道上吃过几回油糕,味道还行,但比起村里的,还是欠缺了一点什么。
如今,油糕仍然活跃在各地的乡下集市上,一元钱一个。但是大城市里仍然很难见到,想吃一个,还真不容易呢。
包子
我爱吃包子,吃了几十年了还是爱吃。而且我认为,包子才是早餐的灵魂,而豆腐粉条包子是包子中的王者。
公司楼下有一家卖包子的,那包子小得两口就能吃完一个,顶多三口,我还一口吃完过一个,不过当时就把我噎住了,买了一杯豆浆才冲了下去。我吃得急,不是因为那包子好吃,而是睡了懒觉赶不上吃早饭,花两块钱买两个包子垫垫肚子,以免在一早上的时间里肚子不停地叫唤。要说这包子咋样,要我来说,真的不咋样。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包子:本来就小,还皮厚馅少,咬一口,不见菜,再咬一口,没有了;包子种类还不少,有茄子包子,酸菜包子,青菜包子,玉米包子等十几种,就是没见有豆腐粉条包子。
我一想起家里的豆腐粉条包子,涎水就流得多长。小的时候,我村里有一家包子店,那包子有大人的拳头那么大,豆腐粉条馅的,吃一个,嘴里能香一天。 我那时候的理想就是天天有包子吃。但是我吃不起,就只能看人家吃。家里有钱的娃拿一块钱买两个,吃一个手里还拿一个,一边吃嘴里一边响,红色的辣子水水就从嘴角往下流,像是中了毒的人在吐血。我一边看一边流涎水,那娃发现了我,就说:“吃呀不?”我说:“不吃,我屋里有哩。”说完赶紧转身就往学校跑。老师讲课的时候,我心里想的还是那红色的辣子水水从嘴角往下流。老师见我心不在焉,以为我乏了,就让我拿书站到教室后边去,一站就是一堂课。回到家我就给我妈要五毛钱,我妈不给,我就大声哭,在地上滚,我妈还是不给,我终于哭得没声了,滚得没劲了,就不要了。我过生日的一天,我妈给我炒了一个鸡蛋,还给我五毛钱。五毛钱刚好能买一个包子,要不要买,我犹豫了几天还是没有决定,那五毛钱就一直夹在语文书的第十页。最后还是没有买。什么时候吃上第一个豆腐粉条包子的,我记不得了,太久了,但那包子的香味啊,真的是谁吃过谁知道。
据说,如今老板已经把分店开在了镇上。除了豆腐粉条包子,还增加了地软包子,木耳包子,白菜包子,萝卜包子,豆沙包子等多个品种。店铺开在偏僻地段,每日来客却络绎不绝。日均能卖两三袋子面粉,收入达到两千元之多。被当地人誉为“天下第一包”。
我离开家乡多年,每每看到别人吃包子,就会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到镇上,吃个够!
甑糕
陕西小吃多,甑糕是其中之一。甑糕是咋做的,不太清楚,卖甑糕的人也不肯说。但我知道是由糯米和大枣做成的,糯米在下,大枣在上,一红二白,又好看又好吃。
九十年代,我们村的集市上有个卖甑糕的。那人每日早晨拉着一个破旧的架子车,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赶来,停在集市路边边上,嘴里叼一根烟,双手插进袖筒里,也不吆喝。谁都知道他的架子车上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甑糕。
那年月,甑糕是稀罕物儿,五角钱一小碗,一元钱一大碗。谁家小儿啼哭不止,爷爷说:“走,爷给你买甑糕。”孙子立刻破涕为笑。谁家孩子考试得了奖状,回家去,大人说:“今日吃啥?”孩子说:“甑糕。”大人立即从怀里掏出一元钱发给孩子,孩子转身就往甑糕摊子跑。买一大碗甑糕回来,孩子还没吃,大人先夹一筷子送嘴里,说:“嗯,好吃!”还要去夹。孩子抱着碗就跑得没了影。
曾经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村里的中年汉子XX四十多岁了才讨了个外地媳妇,那媳妇天天要花五角钱买一碗甑糕吃。日子一长,XX见媳妇过日子大手,心里有了怨气,吃饭时对媳妇说:“你这样吃,咱这日子迟早要倒灶哩。”这一句话没说好,拔了老虎的须,媳妇正在吃甑糕,碗一放不吃了,说:“结婚前你还说要给我好日子哩,这才几天,吃一碗甑糕你就不愿意了?我当初真是瞎了眼!”当天就把包袱一挎回了娘家。XX就对巷里人说:“日子不过了,我吃甑糕去呀。”真的那天就买了一小碗甑糕独个吃了。
我小时候也爱吃甑糕,但是吃不上,因为我老是攒不够五角钱。一日早晨,我睡懒觉不想起床,我妈说:“起,起来了给你买甑糕。”我一听甑糕立即两腿一蹬大喊一声,爬起来就穿衣服。我妈带我去了集市,买完菜刚到了甑糕摊,那人已经拉着架子车要走了。回家的路上我一声不吭,我妈用手来拉我,我把手一甩,不让她拉。我妈说:“甑糕有啥好吃的,妈给你炒鸡蛋。”我说:“我不吃。”回到家就哭了一个小时,谁也劝不下。
又一日早晨,我还没睡醒,我妈就把一碗甑糕放在了炕沿上,说:“趁热吃,你吃一半,给你姐留一半。”我就吃了一半不吃了。过一会,又吃一半不吃了。又过一会,我还要再吃时,我姐回来了,问:“我的甑糕哩?”我小声说:“还有一口。”我以为我姐要骂我一句,但她却用筷子把最后一口甑糕夹起来,送进了我嘴里。
后来,听说那个卖甑糕的赚了钱,已经在县上买了房和车,转行做起了别的生意。我有很多年没回家了,也不知道村上现在还有没有卖甑糕的。如果有,一定要去吃一碗,来大碗的。
2022.7.2深圳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