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越来越关注学习和成长了。关于学习成长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书籍太多,却造成了选择困难。哪本书最好?哪本书真的有用?我该相信谁?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
近2年的我也开始有了紧迫感,也开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是越读书,越焦虑,书越读越多,越读越快,反而越来越无法满足了,反而不知道该看什么书了。慢慢地发现,自己虽然看了一些书,但吸收却很少。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改变,如果没有产生行为上的改变就是白读书。所以我迫切想要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学习的书来看,能够学习效率更高,让自己得到改变。
这两天认真阅读了《学习之道》,里面的学习方法真的很朴实。读完才发现,自己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能力错觉造成的。什么是能力错觉,就是自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实际上并没有懂的错觉。归根结底不过是过度自信带来了自我欺骗。
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些好的观点,提高了一些认知,懂得了一些基本概念就真的觉得自己懂了。但是真的到了实践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做不出来。我可以把道理、理念说的头头是道,有时候还能让一些人点头称是,竖起一个大拇指。但是到了需要拿出结果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懂。因为光是知道了道理和理念,却不知道可以在哪些场景里运用,以及应该怎么运用,那么就没有真的理解。
看书的人一定要小心能力错觉,这个错觉会让我们过度自信。所以一定要小心这种虚假的认知。学会一个道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经过好几个过程才能真正得到:闻道——悟道——证道——得道这几个过程。比如用“果”来说明它:“闻道”是指看到了果子,“悟道”是指知道了是什么果子,“证道”是指摘到了果子,“得道”是指吃到了果子。经过这几个过程才能说明你真的懂了。
所以,我现在就怕自己在听课或者看书时,大脑偷懒的冒出“哦,原来是这样,我懂了”的这个念头。因为它太具有欺骗性了。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大都会划线做笔记。看完书后,翻着这满满的笔记,心里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我懂了。这时候,能力错觉就产生了。
阅读划重点时,划线过程也只是一种欺骗,欺骗大脑在工作,但是其实只是手在动而已。所以,我现在看书不敢轻易划重点和做笔记了。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里写到,做标记前,要先训练自己找到主要观点,并把所做标记数量降到最少——一句话就行了,最多不要超过一个自然段。在留白区域记下总结好的关键概念也是个好办法。
我应该在划重点时,先提取出这个知识点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概念并且思考应该在什么场景运用它以及怎么运用它,学习之后我还应该进行回想记忆。
在学习中进行回想——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下一次重读开始前的间隔时间才是这件事真正有效的部分。利用重读间隔中进行的回想,训练了你的大脑。
当我打算划重点时,只是开启了学习起点,那么之后我必须不断地进行回想和练习,直到我能够做到。所以我现在不敢轻易地划重点了,因为当我划重点了那就表示学习才刚开始而不是“我已经懂了”也不应是“重复阅读时的坐标”。划重点是一种学习的承诺,所以我需要谨慎。
一个人不做事的时候,总以为自己很有本事,什么都会。一做事,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真正要得道,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和测验。这样做能帮助我们的大脑构建所需的神经模型,练习是为了链接大脑中的多个神经元,测验是为了获取检验成果和获取反馈;最终形成一条高速公路(思维模型)。
学习之道在于持之以恒,这是我需要明白的;学习时一定要小心能力错觉,这是我需要要警惕的。看到了并不代表我懂了,而是需要有结果,这是我需要努力的。
小心能力错觉,不要再自己欺骗自己了。当我不在自我欺骗自己时,我就可以看清更多的东西了,懂得更多,明悟内心,同时也就不再容易被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