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红楼未完”,简而言之,按照周汝昌先生殚精竭虑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曹公创作的初衷原本构思为一百零八回,但是由于这种不可抗力的作用,曹公只完成了八十回。从原著本身的角度审视,设想的一百零八回与存世的八十回相比,这部奇书是“没有完成”的残篇。不过,如果仅仅从篇什的完整性角度说“红楼未完”,可能就大大消解了一代才女所说的“红楼未完”的深意了。
作为三大显学之一,“红学”已经成为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热闹的学术研究门类。尽管“一千个研究者的眼中有一千个不一样的《红楼梦》”,但是,无论哪一个门派都无法抵达曹公创作《红楼梦》的真正命意,更不可能解译出曹公在自己精心垒筑的“红楼世界”中的因寄所托。也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红学研究”的多元与热闹,带来了这个显学研究门类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的现状,这也许就是张爱玲所说的“红楼未完”含括的意义之一吧。
既然“红楼未完”,关于“红楼世界”的寻幽探密仍然行走在路上,那么由此引发的“红楼”话题的讨论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呈现新的态势,从考据、索引到评论、探疑,每一个流派因所选取的角度不同,对曹公的作品挖掘的内容就不同。而除了以上四家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流派,围绕《红楼梦》的研究还有其他自成体系的门类。因为他们“无门无派”,所以就少去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这样对《红楼梦》的解译就表现出别样的风致。也正是这种满园春色的尽情绽放,才让《红楼梦》这部奇书变得更为精彩纷呈;而许多学人以关注当下的视野对《红楼梦》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活力。王蒙先生的《红楼启示录》就是众多现代阐释类中的一种。之所以说是“现代阐释”,是因为王老在对《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品鉴时,不是只局限在作品本身,也不是囿于作品,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打转,而是在立足原著的基础上,既有对原味的品赏,更有用现代阅读学的理论对其进行现代意义的解读。正是如此,这本书才表现出独特的韵致。
从作品“启示”的内容看,王老对作品的鉴读除了关注曹公的原著,也旁及高程的伪作;既有对作品中相关故事的点评,也有对其中细节的咀嚼玩味;既有对作品内容的现代阐述,也有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当代评价。一言以蔽之,王老的《启示录》关涉的内容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多元的。正是这种立足于作品本身,又不囿于作品本身的开放性解读,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极强的现代意义。而从王老对作品的品读看,既有继承,更有发展,而且更多是带有鲜明的王氏风格。而且很多的角度与观点为阅读《红楼梦》,探秘曹公的“红楼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比如《甄宝玉与‘长廊效应’》一文中,关于人的意识王老做如是说:“人的意识的基本矛盾,一是主观与客观的联结与分离,自我与世界的联结与分离;二是彼岸与此岸的联结与分离,生命的短暂与感悟的无限的联结与分离;三是灵魂与躯体的联结与分离。而在这三大矛盾中,自我是主体,但自我同样可以观察自我,省视自我,反思自我……人的意识不仅在于主观与客观的分离,而且在于主观与主观的分离;不仅在于自我与世界的分离,而且在于自我与自我的分离;不但有此岸与彼岸的分离,而且有灵魂与灵魂的分离。”很显然,这段文字带有浓郁哲学意味,而且是对人的生命本体进行透析。而从阅读《红楼梦》角度看,王老的这段解读似乎与作品关联性不大,但是拂去文字表层的意思,即揭去故事形式的内容,回到故事折射出来的道理,王老的引申是直击要义的。
《红楼梦》是小说,更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式的奇书。既然如此,我们在咀嚼作品中的讲述的离合悲欢、爱恨情愁、生离死别、盛衰无常时,表象后面的道理更值得我们细细斟酌了。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是以关注人的生命本体的命意为主要内容的。既然人是中心,那么不论是“宝玉挨打”“晴雯补裘”,还是“黛玉葬花”“检抄大观园”,文学世界中的悲喜其实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王老对“长廊效应”的现代阐述,无疑是以抽丝剥茧之精工把隐含在故事背后的道理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种真知灼见对“红楼读者”而言无疑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在《交错纠缠的两个主题》一文中,王老用这样的文字点醒读者:“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交响乐,它的两个主题——诗的、悲哀的、青春的及深情的第一主题,与争斗的、紧张的、险恶的及错综复杂的第二主题是轮番出现、再现、发展和变奏的……这两个主题纠缠反复,互相抵牾而又相互补充,显示了人生的种种色彩与情绪,显示了大观园生活的全景与贾宝玉的全部体验与遐思。两个主题的反复同样还起着调剂欣赏心态的作用:情意绵绵、沉迷失度,或嫌滥于柔弱;唇枪舌剑、钩心斗角,或嫌失于鄙俗。”不难看出,王老对《红楼梦》主题的概括是高屋建瓴式的。众所周知,关于《红楼梦》主题的讨论始终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红学家”因为所处的立场不同,对《红楼梦》主题的解读就带有鲜明的个体性。而王老把“爱情”与“政治”的双主题用文学的笔触进行形象化的阐释,并对二者的关系作出厘清,不仅增强了形象的质感,而且更接近了曹公初创时的本意。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读者阅读与鉴赏之后,首先要搞明白的就是作品要传递的是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阅读取舍,但是原著的主题命意是不会改变的。《红楼梦》诗性的温存和暴戾的冰冷双向叠合,让其外溢出别样的气韵。
一部作品,不论是原著,还是对原著的二次解构,只有拆除封闭的藩篱,把它放置到当下的话语场中进行观照,原著也好,对原著解读的作品也罢,才富有生机与活力。如果只局限在作品的本身,或者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场域自言自语、自圆其说,它是毫无意义的。读书以明智,一本书要对读者真正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必须用现代的眼光进行审视。曹公的《红楼梦》描写的世情社会的生活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经典的深邃就在于它立足当世,又不囿于当世,带有浓郁的对未来预言的价值;王老的《红楼启示录》是站在现世的高度对原著进行现代性的解读,从而具有了鲜明的现代色彩。不管是原著,还是解读之作,只有沉下身子,把自己沉潜在作品之中,才有可能汲取更多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