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总有家长各自站在赏识教育或严管教育的队伍中,诟病对方的教育方式,觉得自己站队无比正确而对方却是在误人子弟。
也有家长在这两种方式中纠结不已:一会儿觉得应该多欣赏肯定孩子,决定和孩子做朋友,嘻嘻哈哈的;一会儿又觉得对孩子得严格要求,板起脸来摆出一幅不好商量的样子,搞得孩子一头雾水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和这瞬息万变的大朋友相处才好。
那么,对待孩子,到底是欣赏好还是严格好呢?先说两个例子。
实例一。小雅觉得自己是赏识教育的受害者。她是被家长打骂着长大的,考试考不好要挨打,做事没做好要挨骂,甚至有男孩追求,妈妈也会追到学校找老师……所以,当小雅要当妈妈时,发誓对孩子要宽容理解欣赏,一定不体罚折磨孩子。孩子上小学,她没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孩子写作业写不完,她帮着写,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认为孩子的快乐最重要;孩子喜欢吃薯条汉堡等垃圾食品她也尽量给予满足,认为这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甚至孩子顶嘴长辈出口不逊,她也认为这是孩子的个性使然……
孩子上初中之后,摸底成绩在全学年垫底,看着孩子一脸无所谓的态度,她有点儿着急了,可孩子不急,每晚的家庭作业总是完不成。还有,由于体重过重体育成绩很不好,与同学相处时也因态度问题屡次发生争执……最要命是小雅原来常挂嘴边的那句“你是最棒的,妈妈相信你”,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根本就不爱听:“拉倒吧,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你凭啥相信我?”
小雅看看那些小时候被“归拢”出来的孩子,似乎都成长得很顺利,这时她开始后悔了:“看来对孩子还是严点儿好,我小时候虽然吃了苦头这不也成材了吗?现在孩子变成这样,就是当初没管到,赏识教育太害人了!”
和小雅持同样想法的家长还真不少,都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他们才开始对孩子有要求,孩子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后,无能为力的他们又把这些赖到赏识教育上,后悔自己的孩子在该起跑的时候没起跑,被那些被家长逼着往前走的孩子给赶超了。
真的是这样吗?
实例二。我儿子上小学时,班上有个男生的爸爸是个性格非常暴躁的人,对孩子的管教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经常会用鞭子抽孩子,孩子的身上总有鞭伤,提起爸爸对他的毒打,孩子的眼睛喷着仇恨的怒火。他说特别想长大,因为长大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打人而不被人打了。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这个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差,人际关系也很差,经常是控制不住地想发火。
这个例子很极端。似乎更多的家长只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自己原来被父母严管挺好的,想效仿之,觉得偶尔可以“棍棒出孝子”一下,却忘了世易时移,父母的那种教子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气候和土壤了。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自小被爸爸严格要求的人,成人后的她虽然优秀,但活得很累,整天与自己和爱人孩子较劲,晚上噩梦不断,逼得自己都没有退路了。可以想见,被严格要求训练长大的孩子,容易受超我控制,不会换位思考,泯灭了自己的天性,幸福的能力不足。而现在的“唯成功论”会忽略这一点,父母只关注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是否具备优势地位而忽视其它。再说,更多的例子是:孩子被严管了,青春期却逆反了,成人后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其实,欣赏和严格本身并没错,本来就不该对立看待。教育孩子,可以这样概括之:欣赏有度,严格有据。
先说说欣赏有度。对孩子的欣赏和爱会让一个孩子产生安全感和自信,没有一个人愿意生活在没有肯定和欣赏的情感荒漠中。只是,你对孩子的欣赏不能是“忽悠”,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他(她)能做得到还非说相信,孩子怎样会信呢?甚至,他会因为你的话陷入自我怀疑之中:我凭什么就能做得到?也就是说,你的肯定要在“点儿”上,孩子做得好的事情要及时发现并看到,针对这件事可以充分肯定,而不是应付了事般扔下两句夸奖就了事了。
小雅就是这样的家长典型,这可不是什么赏识教育。
还有就是,你要成为孩子心中值得尊敬的人,你的肯定才有效。也就是说,你要做好你自己的事,让孩子对你服气,你的话语才有效,被孩子轻视的家长是无法影响教育孩子的。如果你会打篮球,孩子在打篮球时你对他的球技进行肯定时就会很具体很到位,可以夸投篮好,可以夸占位好,可以夸配合好……孩子会有一种被懂行的人夸奖的快乐;如果不能,面对你不懂而孩子懂的领域,你只需虚心请教就够了。切记,你只有在他(她)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你的话语才会抵达他(她)的心,否则任你说一万句也没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再说说严格有据。孩子是需要陪伴教育的,但是你要尊重他(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一味地打骂孩子肯定不对,那是家长无能的表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要不断试错犯错的,家长受不了这些,一个劲儿地打骂指责唠叨,不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发邪火,同时有推卸责任之嫌。往往等孩子一犯错,家长就会表现出自己的高明之处:“我原来和你说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这回傻了吧?”你是说了,但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很重要,如果说了就能好使,我们成人是不是都不该犯错了呢?
对孩子有要求,可以执行”事先有约定,事中有提醒,事后有奖惩”原则。每个孩子都有想好的动力,你非要把孩子的想法压制住,变成自己的想法做主导,他就会成为没有思想的“妈宝孩”,所谓“巨婴”就是这样来的。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很重要,他应该养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作为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把约定变得具体化:本次学习时间为几个小时,预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等;而不是描述性语言,如果表现好如何如何。表现好不是标准,无法量化,你和孩子的理解一定不同,他认为自己的表现已经够好了,你可能还觉得不够,为此产生不必要的分歧。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他们最需要的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无论他们是否成为你眼中那个令人满意的人,都要给予他们深深的理解和接纳,为他们注入信心、勇气和力量。在他们孤单痛苦时,家里为他(她)亮着的那盏灯会让他们感到安慰;在他们取得佳绩时,父母眼中的骄傲和自豪会令他们更加有前行的动力。
爱孩子是本能,克服本能更好地爱他们则是能力,后天的学习积累摸索练习很重要,不要被欣赏或严格的表象所蒙蔽。升级成智慧型的父母吧,不自乱阵脚,不病急投医,不张皇失措,稳稳而坚定地目送着孩子向前走,助让他成为独一无二有价值感的他(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