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最幸福?
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这也许是快乐的本能,但和幸福不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在他的著作《心流:最有体验心理学》中亮出了他对幸福的看法:无关金钱地位权力名誉,幸福就是沉浸在自己的心流体验中。
一. 心流的反面:精神熵
要回答什么是心流?先来看看什么不是心流?米哈里用了物理学中“熵”的概念来解释我们精神和意识的混乱。
大自然中的大多数运动包含能量转换,自然状况下的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
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米哈里借鉴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好可怕呀。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二.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
为什么米哈里说“精神熵”是一个常态?因为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想要得到信息,变得轻而易举了。
以前网上曾有一个段子:“每天早上浏览朋友圈,总有一种皇上批阅奏章的既视感”。大量的社交媒体,资讯媒体,时不时蹦出来的弹窗广告和社群消息推送和私信......有了移动互联网以后,我们和世界的连结越来越便利了,这种便利换来的代价就是:如果不主动干预,每时每刻都可以被打扰:
一边工作一边播着听书,一边开视频会议一边写着邮件、我们人类为自己的一心二用,甚至多线操作而骄傲,我们觉得这是高效利用时间的巧妙做法。
社交电商的商家展示着抓眼的海报和广告,力求吸引用户的眼球,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红十五分钟。互联网经济其本质之一就是注意力经济。
其实,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似乎已经很久没有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了。这让注意力反而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怪不得我们时常感到”心累“,因为注意力本身就会消耗巨大的能量。米哈里认为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
三. 控制意识的高手
这些占据我们注意力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到底能不能量化?心理学家们真的做过这样的测算。"我们顶多能同时应付七组资讯,诸如分辨声音、影像、情绪或思想中可辨识的弦外之音等。由一组转换到另一组,至少需要1/18秒。大脑1秒钟顶多能处理126比特的资讯,1分钟是7560比特,1小时则大约50万比特。一生若以70年计,每天有16小时的清醒时刻,一生中可处理的资讯便是1850亿比特。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所有的思想、记忆、感觉与行动。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很庞大,其实则不然。"----而我们是选择将1850亿比特浪费在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上?还是控制我们的意识,将注意力留给真正在乎的呢?
各种中西方文化都不乏控制意识的高手:印度瑜伽和心灵修炼者、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佛教禅宗,这些文化的一个共同点旨在要求修行者摆脱世俗干扰,超脱于本我之上。
凡人如你我,固然对这种超然的境界望而却步,但可以将其精神拿来使用:尽量淡泊地对待来自社会的赏罚,自主地决定将宝贵的注意力用在哪里,足以提升生活的品质。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前三章的拆书分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