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题的实际考核应用原理是以综合全面为基础的,每道题像是考核某一个方面,实际考察的则是多个要素。
考生在网上,或者是培训机构能够看到、读到的介绍面试经验的书籍、文章,乃至机构编制的教材资料中,那些真题及答案几乎被归于某一类题型,什么自我评价类、计划组织类、人际交往类、综合分析类、应急处置类等不同的类别。答案的说法正确符合也好、优劣高下也罢,无需讨论品评,均有其合理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归类的做法实属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无非是为了标榜其专业程度,以求招徕更多拥趸的做法。我这样瞎说实话,恐怕是要被喷的。
下面举例说明:
(2011年国考真题)开会前一小时,突然发现会场布置的背景幕布中有一个汉字写错了,此时,你会怎么办?
相信,这道题在各培训机构的资料中都有,也都归类为突发情况、应急处置类。看题干也确实是突发情况,也确实需要立即采取妥善措施解决。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在发现问题之后,采取措施之前,是不是要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根据错字的影响大小、所处位置、纠正难易等情况确定可采取的一项或多项补救方法,然后再行动呢。那么,这个过程不属于综合分析吗?
第二个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采取措施之前,确定了补救的方法措施,准备行动了,由谁来做,谁配合,怎么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这是不是涉及到计划组织和协调呢?
第三个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采取措施之前,确定了补救的方法措施,落实了责任人、协助人,是不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呢?
第四个问题,在答题内容中,我的分析问题、组织协调、方法措施落实是不是也把人际交往、仪容仪表都表现出来了?
这还没完呢,面对这一问题,作为被考核对象的我是不是可以借题发挥,表明我本人的工作责任心呢?毕竟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难得遇到这样一道题,必须让考官知道我德才兼备,工作严谨,学习能力强,求职动机纯洁。
到这里,再看这道题就不是简单的某一类了吧。
下面也顺便梳理一个答题思路:
开会前一小时,发现会场背景有汉字弄错,影响会议的严肃性,问题严重。结合现场、错字情况,可采用的办法:
用同颜色的纸张打印正确的字替换,或整句替换,尽量无差异。
如果时间紧,错字不显眼,对会议主题无影响,暂时不管。
或者利用形状、颜色等进行装饰,或者将错字造成破损,形成视觉差异。
如果错字能根据会议议题另类阐释,和主持人进行协商,由主持人另类阐释,反而增加就趣味性。
错字影响大,直接撤掉背景板,增加一些小的宣传展示或者装饰摆件。
这样的事情影响太大,绝对不能发生。
我将牢记这个面试问题,用以提醒我,在今后的岗位上认真严谨,不出任何纰漏。
假如会议是我负责的,我会在开会前对会场的布设进行检查确认,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
这样的答题思路基本就完善了,既有本人思考,也有搬迁借鉴,是为了让答题更加全面一点,和机构的答题思路差不多。有没有其他答法了呢?或者说考官是不是100%认同呢?
实际上真正答题无需面面俱到,一共2分钟至3分钟,组织好语言,答出三两个点,加上龙头凤尾就非常不错了。
通过这道题,考生是不是已经明白面试题的考核原理了。面试多数时候出题3道,要考察的内容那么多,每道题怎么可能只考核一个点呢。
看到这里,我想机构的人也不会因为前文所述而喷我了。
考编不容易,面试不简单,明天很美好,彼此共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