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更好的敌人”,乍一听到这句话就感觉有些疑惑,最好应该是更好的下一个境界?看了吴军老师的文章,让我对看待问题有了不同維度的思考。有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一些文章中会不断的看到追求卓越的这个概念。这是我们在工作上或者事业上,都想要追求的一个境界。但是是否不断的追求卓越就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成绩呢?
互联网时代到来了,在信息通讯上带来大的变革之外,也给我们的观念上带来极大的转变。
在过去制作软件必须完全测试完毕之后,没有bug了才会推上市,而我們认知中的产品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一个概念。所以有时候要上市的一个产品可能有个小问题,导致上市时间一延再延,中间所花费的巨大成本是巨大的。但是如果回到第一性原理来看,产品本身研发时想要达到的功能或者解决的痛点已经能够实現,只是不尽完美,那么是否可以直接先推上市场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在吴军老师的文章中举了特斯拉的例子,第一代的特斯拉,如果我们现在回头去看,实际上问题是非常多的,而且打造出來的汽车是非常的粗糙。但是如果伊隆·马斯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想把第一代特斯拉打造的非常完美,再推上市的话,那么也许他永远都不会有机会把这个车子给生产出来。因为如果不推向市场的话,在这个变化快速的时代里,很快的先机就被竞争对手给占据了,而且时不我待。
所以他应该是透过推出产品之后,再不断的修正、调整升级,不断的去进化自己的产品,从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并且扩大自己对于这个产业的认知,如此一来才有可能创造出比之前更好的产品。
如果把这个思维往下延伸的话,那么我们在看待很多事情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并且思考。最常见的就是把追求卓越当成自己合理化拖延症的一个借口。其实,人在学习各种技能,或者是在想要追求进步时,有一个盲点:
--就是无法平静的接受自己一开始的笨拙。
当我们从舒适区进入学习区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不舒适,这个不舒适常常让我们想要打退堂鼓,或者是想要退缩。但是这个过程里面呢,如果我们又给自己找了借口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的话,最常见的借口:
--我还没有准备好!
--我想一次把这个事情做好!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其实这些借口都是这句「最好是更好的敌人」最佳的写照。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建立自己正确的认知,告诉自己一开始的时候笨拙是正常的。我们只要设定自己能够接受的目标,日拱一卒,逐渐的进步,确认今天比昨天更进步,明天能够比今天更进步,那么透过时间的积累,慢慢的我们也就能够学习到新的技能,或者是把我们的产品打磨得更好。
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文章里面看到追求完美的概念也好,或者是听到别人在描述追求卓越的创业故事也罷。其实我们都必须开啟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仔细的打磨、细细的品味,看看这概念正确的认知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的运用,而不是给自己造成了一个可以合理化拖延症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