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用户体验地图就是通过画一张图,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一个特定用户的角度出发,记录下他与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接触、进入、互动的完整过程。
感想:其实就是按照一个用户使用的路径,把这个产品设计图再画一遍。从一开始用户怎么进入,到每一步怎么体验,最后怎么离开。
主要是五个步骤:
1. 一个画像完整的人物角色,即用户画像,他是谁?
2. 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
3. 服务触点。就是用户从来到,到他达成目标之间,跟产品上的接触点,我们应该怎么服务。
4. 用户使用路径。即从来到,到离开,整个流程步骤。
5.用户情绪曲线。场景是要触发情绪的,整个过程中客户的情绪是怎么样变化的。
把这个用户从接触你的服务开始,到达成自己的目标为止(或者放弃为止),整个流程画一个坐标图,横轴是用户的使用路径与触点;纵轴是用户情绪。
这个坐标图就是用户体验地图。
笔记:为了避免管理员视角,很多初级产品经理都是用管理员视角在设计产品,有什么产品罗列什么,而不是考虑用户要什么。
感想:这就是用户体验地图的作用,为了避免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为自己的产品不得了的好,结果以一个小白的逻辑去看,完全搞不懂你。
笔记:在此之后,开放大学的宣传从“我们有什么老师和课程”,变成了“我们有什么用户”、“用户故事是什么”。
感想:对于大明而言,你只需要告诉他你有什么,他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笨笨,他们有需求,但是又不知道要如何实现,甚至都不能精准的表达出自己需求。
所以这个时候,他需要的不是你有什么,而是像我这样的人,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应该怎么做。
所以就要给他们看其他用户的故事,他们是怎样的现状,经历了什么,然后达成了什么目标。
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什么?就是一个场景,一个能够触动情绪的场景。
笔记:如果我们只关注数据,而不关注用户故事,那么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决策是导更多的羊进来。这批被导进来的用户肯定会有问题。
感想:数据只是抽象的东西,它不会错,但会失去很多细节。
当你把数据还原到真实情况之中时,你是感受不到用户的情绪的,因为数据就是冷冰冰的。
但客户永远都有自己的情绪,你忽略它,必然也会让客户忽略你。
笔记:如何判断你跟一个人关系好不好,无非就是你知道多少他的信息,以及他的最新动态信息会有多少跟你同步。你掌握的信息越多,说明你们的关系越好。
感想:量子物理中有个定义很有趣,关系=信息。
你知道越多用户的信息,你就跟用户关系越好,自然也就越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洞察他们的需求。
笔记:第一个观点:故事比数据更重要。
第二个观点:一个好产品,从一个好故事开始。
感想:所以一个好产品是从“第一只羊”被真正被满足开始的。我们充分认识这“第一只羊”,能够完全用他的语言说话,你需要了解他的故事。
//END//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