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听了樊登和余秋雨两位老师关于《中国文化课》的对话实录。余秋雨老师关于文化的解读和中国文化脉络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利用樊登读书的积分兑换来了《中国文化课》这本近60万字,650页,体量较大的书,一睹为快。
《中国文化课》这本书是余秋雨老师面向普通公众讲授中国文化的通识课。他将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写作的主线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独自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纬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
这本书非常吸引我的地方有三点:一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文化到底如何理解?二是书中以人物线索梳理文化历史的方式,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了一定了解;三是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人类各大古文化中唯一的长寿者?
01
“文化”这个词尽人皆知,也时常挂在我们嘴边,例如,在评价一个人时经常这样说,这个人有文化,懂得多,知情达理;这个人没文化,有理说不清道不明。家中长辈或学校的老师也经常教育孩子和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文化的人。
其实,这里说到的“文化”到底是什么?似乎都难以说得明白,也难以真正的用文字把它解释清楚。
文化非常重要,很少有人否认的。但是,它的起点性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余秋雨老师在给出文化定义之前,利用几个“傻问题”的例子牵引出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学术课题: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中国文化的长寿原因,中国文化的强弱所在等等。这些课题的完成,你就会明白上述提到的问题。
余秋雨老师给文化制定了一个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关键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定义虽短,但内容却非常丰富。
书中实例,跨国婚姻的破裂和离异,就是双方想法上的差异,是文化的差异,其实就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的。亲情伦理体现了精神价值,清明扫墓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一定会形成一个人的生命格调、行为规范,或者一群人的生命格调、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本能,这就是所说的集体人格。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