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一周的赛课终于落下帷幕,虽然师父对我说:我比以前更加老练了,科组的前辈也跟我说:我们对于史料的挖掘需要向你学习,外行人只能看热闹,内行才真能看到你下的功夫。可我依然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细细思考的地方。
一、放下包袱,重新出发
接到赛课任务,我是有压力的。我是科组里最年轻也是唯一的小伙,这是个担子也是个磨砺。可对于校级不同科目间的赛课,虽有点胡扯,我已经参加了两次,总是居于人后就不像那么回事。
为此,我精心准备,第一次邀请全科组的同事给我评课,找出问题,还找借高二的班级磨课,内心真的是充满感激之情。科组李老师,华老师,罗老师,周老师都来给我磨课指导,特别是科组长也就是我师父陈老师,指导的甚为细致,这一次的指导更是让我们师徒之情越发深重。科组李老师、罗老师更是全力支持,每每到场,还给出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更是让我感动。就冲这些前辈,我不努力拿个一等奖,我都觉得心里有愧。
在这种包袱之下,我内心上课是紧张的。三次磨课,可以说都让我在场有点语言表达不流畅。全程许多关键之处,也没有重点突出,而是一笔带过。每次上完课的感觉都是很不好的,因为我觉得自己表现的并不怎么好。
因为忙,我还没来得及看结果,可当我打开手机,心理还是为之一振,内心那一刻的滋味好像不怎么好。下班回来路上,我也在想,或许我脑子本来就笨,有那么多异想天开干嘛呢,保持学习的空杯心态就好了,不求获奖,只求一次真实的学习体验可以会来的直接和干脆些。笨鸟是笨些,但多花些时日,也一样可以造就成一直成熟的老鸟。
二、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
每次比赛,或者上课,其实我都在思考,一堂好课的真正标准是什么?有人说是学生在应试下能拿分,学生在应试下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有人说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有说能改造学生的世界观。
听到这些,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分清楚什么是教育和教学的概念。我们常常容易将好课的标准混淆成了好的教育的标准。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单纯在课堂上,对知识性的一种理解。
但就我所在的历史课堂内容来说,一般都包括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编排结构,只是突出于哪一部分罢了。
1、《新文化运动》的重点应该是背景和意义,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背景和意义上。为了将背景突破,我特意引进了一个路径依赖的理论。我本着开阔学生视野的角度,大胆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历史,但结果我发现,好像处理的并不是很好。这主要体现在这一理论因为要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而大大冲淡了。因为当我问起学生“孙中山和袁世凯为什么同一时间加强专制”的时候,好像学生并不知道拿路径依赖来解释。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应该大量冲散,甚至一嘴带过,直接跳到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上来探索,这样路径依赖体现的可能更加明显。因为我们对传统的专制恋恋不舍,所以后来的民国军阀曹锟贿选了总统,蒋介石再次走上了集权之路,民国仍有女子为做贞洁烈女而殉夫,这便是赤裸裸的路径依赖。学生可能在评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会更加客观。
3、结尾的升华部分:探讨《温州女德班》
这是我本课设计的高潮点,这也是方庆老师教我的,一堂课应该有高潮点。我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当今社会还会有温州女德班事件,一个是如何杜绝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因为时间关系,只抽了一名学生:她的回答是因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发生温州女德班事件。这个多少有点路径依赖的意思。但不说别的,如果再找一名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更加全面。第二个问题,她的回答我只记得是用教育来解决。这以环节我是比较遗憾的,为了不拖堂,我没能让其他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开放性答案。
4、落脚点
这次我借用路径依赖来看新文化运动,办公室李爱老师可以说一针见血,她说,好像我说的新文化运动都是不好的一面,批评的一面。当时乍一听,好像是那么回事。
可现在再思考一下,我将路径依赖理论放在这里,其实就是要启发学生,往往我们的国民容易矫枉过正,要警惕这种从历史汲取智慧的方式一不小心陷入到了传统路径里无法自拔。
如那位同学所说,杜绝方式是教育,根本上还是要接收新讯息,更新自己的大脑。对《新文化运动》我们是要批判的,更重要的不看的太高,客观的来评价它。这是我所认为的落脚点,也是我借用这个理论的用意。
三、保持阅读,保持思考
这次能被科组称道的新史料,是平时积累的结果,也是阅读的结果。如宝安区教研员所说,一个老师要教读书的学生,自己首先要保持读书的习惯。时常对读书会有懈怠,但依旧要坚持。
这次赛课,我看到了自己教学方式的单一以及有时候上课的逻辑不清,这一点,可能要我从其他科组的年轻老师和有经验的老师那里学习。给自己立个小目标,先把周围老师上课风格摸清,看能否借鉴一二,坚持每周听课两节以上。
都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这次赛课,真正认清自己终究还是笨鸟一只,唯有时间与勤奋的磨练,才能造就更好的自觉。好在,此时醒悟为时未晚。与自己共勉。
201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