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欲望中丢下目标……
“欲望是一座桥梁,它让你通往外界的某个地方,在欲望中,丢下目标,只觉知那个欲望带给自己的感觉……”
觉知欲望,欲望就会最终消失。
《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或者说,继续生存的欲望,与对抗不能继续生存的欲望。很简单的二元分类。
看起来,欲望是需要被满足的。毕竟这些是基础的欲望。
人类社会差不多进入了物资丰富的阶段,欲望也不再是《礼记·礼运》那个时代所描述的,变成了更高级形态的东西。不过细细一想,其实也是基础欲望的一种衍生。
美食之欲、美色之欲自不用说,购买欲或许是对贫穷和丑陋的厌恶,就产生了消费文化;拒绝死亡也有保健、养生等带来的不知道有没有效的各种产业。
从必需满足的欲望到额外的欲望,这其中应该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度”的问题。
欲望需要满足,不该压制而是控制,可以说欲望的解决,或者说欲望中觉醒。
这是困难的。首先,我们先了解欲望,存在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欲望本源本源、第二欲望本身、第三所欲望的载体。
我“饿了”,我“想吃”,“苹果”。
欲望本源,是那个产生欲望的源头,是由谁发出来欲望。很多时候,这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一旦能察觉到,欲望就会立刻被转化。如何河流一定有一个源头,欲望也一定有一个理由,顺着欲望的轨迹逆流而上,看来来在哪里.......
我饿了,我想吃,易得;我想吃,可能是饿了,可能是馋了,也可能是无聊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想吃”,估计很多人都会有这个体会。
欲望源头的发现,也如同追溯河流源头一般,难上加难。是天山之水,还是地底之泉?科学方法很多,不如都去试试,是归纳,还是演绎,或者是内省。
欲望本身,这是一种倾向,一种驱动的力量。我很想吃某个东西,很想吃但还没有迟到,“很想”的这种感觉,就是欲望本身。
欲望本身一点没有危害,如何天即将下雨,仅仅是“即将”下雨,这是天的一个欲望,实际上还没有下雨,地面还是干燥的,虽然乌云已经密布。
你知道天要下雨,知道下雨后地面会湿,但不容易知道下雨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欲望本身仅仅是个类似于动作的现象,知道它很简单,但了解它也是不容易的。当欲望出现时,应该静静的不动,察觉它,观察它,感知它。就如同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下雨的那一瞬一般。
通常,欲望会带来一些的感觉,如压力、紧张或者焦躁,身体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当欲望出现时,身体的感觉的不同,只要注意这个感觉就即可。
面对特别爱吃,即将吃到,就在面前,却还没有吃。这时候正是欲望显现的时候,这是观察的最佳时机。如果你匆忙的去吃了,会失去了解它的机会。欲望虽然常有,但不易知道欲望究竟是什么样,那么首先看到知道欲望的真实样子。
所欲望的载体,也就是目标,这是相对容易觉察到的,也是最容易操控。“想吃苹果”与“看到苹果想吃”,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为什么“想”吃苹果,后者是为什么想“吃”苹果。从前者出发,需要从欲望源头出发观察产生欲望本身的理由;从后者出发,是从发现目标出发观察满足欲望的手段。
当发现目标时,尝试停留在“欲望”那里。而把所欲望的载体舍弃。“不谈苹果,你真的想吃东西吗”,丢弃目标,就变成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欲望不会超出身体的范围,全部发生在身体之内,舍弃目标,观察欲望带给你的感觉。
在你很想知道一个问题答案时,人就陷入欲望中,所以禅宗基本就是利用这个,禅师会让你参一个“我是谁”的问题,但你的回答都不对,师父又逼迫你必须弄明白,每天从早到晚,你因为找不到目标,所以就会始终在欲望这个桥上面,师父始终不让你通过这个桥到达目标,你的答案始终不对,你没有办法前行,总有一个时机,你知道什么叫回头是岸。
这就是禅宗里经常发生的。禅师是指点你到达无欲的专家,他最清楚如何打掉你的目标,让你回头看见源头,见到自己的本性。
这就是丢弃目标,停留在欲望的桥上,回头看自己的中心……
一旦看到了本心如虚空,欲望的本质也容易被觉察到,其实欲望的本质是清净的,即使欲望给出的目标,本质依然是清净的,能见到这些,需要从中心往外看。
舍弃了目标,人开始学会享受过程,过程的体验是更有意义的,人生也是如此,不要匆忙的奔向终点,不要对终点的到达急躁,远处的终点其实并不存在,那只是个妄想,真正的终点就是当下,一切本来圆满无缺。
只要尝试去分辨和觉知具体的欲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