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一棵银杏树,我被一幅画面钉住了脚步。
一只麻雀在枝头蹦跳,不争不抢。它身下的银杏叶,边缘已染上秋意,却仍有一半固执地翠绿着,在风里慢悠悠地舒展。
没有振翅高飞的急迫,也没有争奇斗艳的张扬。那一刻,我脑海里莫名响起王阳明的那句话: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一直在误读“修行”。总以为它需要特定的蒲团、特定的经书,或是一场远离尘世的隐居。
可那只麻雀告诉我,真正的道场,是它脚下那根细细的、随风摇晃的树枝。它要在每一次晃动中,调整重心,保持平衡——这,就是它的“事上磨”。
而我的“树枝”又是什么呢?
是清晨响个不停的手机闹钟,是项目截止日期前飞速流逝的时间,是与人交往中那些微妙的、需要小心应对的情绪。
我曾经无比厌恶这些“晃动”,认为它们打扰了我的宁静。我渴望的从容,是窗外一无所有的蓝天。但麻雀的从容,恰恰是在枝头的摇摆中练就的。
这让我真正开始理解:万事从容,皆是心上学。
这门学问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我想发火却选择微笑的瞬间,在每一个焦头烂额却依然整理好待办事项的午后。所谓 “在事中磨,在念中修” ,磨的就是这颗遇事则乱的心,修的便是这颗在动荡中如如不动的念。
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生活实验:把每一个棘手的任务,都看作是那根“摇晃的树枝”。我不再咒骂它的不稳定,而是像麻雀一样,专注地、一次次地,在上面找回自己的平衡。
这个过程,就是 “把一颗心,妥帖地安放”。
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依然很忙,但心里那股被驱赶的焦虑淡了。就像那半展黄绿的银杏叶,不必急于全盘接受秋的审判,允许自己处在一种“进行时”的状态里。
原来,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共存。与烦恼共存,与忙碌共存,与一切的不完美共存。然后,在共存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这时,我才真正听懂了苏轼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不是家乡给了你安宁,而是你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家乡。
那只麻雀终于飞走了,银杏叶还在慢慢地黄。
而我,带着在枝头学到的功课,转身重新走入我的生活场。我知道,只要还在“事上磨”,终有一天,我也能抵达那份——
你不慌不忙,便活得举世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