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读书,就困。
真的,这个现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而是持续了将近半个月。
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以前读书已经变成了生活日常和习惯,没事就拿起从书店买的喜欢的书读,酣畅淋漓,世界只有我和它。
前不久读了本书,封面上赫然写着“畅销作家。。备受瞩目暖心力作。。1800000次转发赞好。。。超6亿次阅读。。。”按理说,我虽说不上阅书无数,但将近30年,每年至少读20本书,凭经验和感觉看封面和标题就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然后翻一下目录,找到关键字比较吸引我的章节随便浏览几行,才最终决定是否掏腰包去买。
毕竟,花的是实实在在的钞票,用的是非此即彼的时间。
这次,竟然中招。只看了书名和旁白,没有看目录,随便翻了一下内页,匆匆扫了两行文字,就放到了收银台结账走人。
出差时必带书看。飞机上、高铁上、晚上睡觉前都是读书的好时机。我把这本书带上飞机,从在跑道上加速疾驰到徐徐升空的时间,我已经看完3、4页书,不对劲啊,这个书的调调好像不太适合我。
阳春白雪的文字,不疼不痒的恋爱故事。。。
谁与谁失恋了,女主如何痛不欲生,作者作为蓝颜知己如何一顿开导,立刻挽狂澜于既倒,重获新生。
谁与谁与谁发生了三角爱情,作者还是其中一个挺无辜角色参与其中,如何为了友情放弃爱情,又一通大义凌然的论述;
作者N年前与某女生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某种原因终天各一方。若干年后,女生回来找作者破镜重圆,作者如何婉言相聚,朋友处之;
全书共13章,200多页,10几万字,怎么全是这些感情破事?比楚留香还牛处处留香,竟然最后还孑然一身。
。。。等等等等,我都懒的往下写了,想吐,想骂人。
都40好几的人,女儿都快打酱油了,还能被这种小儿科的标题党蒙住,我也挺佩服自己的。存在的一定是有道理的。只能怪自己,冲动消费,不,应该是盲目消费。
我把这本书留在了出差住宿最后一晚的酒店,这是我的第一次,第一次把书故意留在酒店,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这半个月,逛了两次书店,偌大的书店,十几万本书,一本都没买,竟然没有发现一本我喜欢的书。要么是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要么是换汤不换药的投资圣经,再不然就是王阳明、曾国藩的故事能变着花样出十几个不同版本。。。
有几种书我是绝不会买来读的:
1、各种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大咖轮番上阵推荐的书。我都不确定他们有没有时间去认真读完这本书,总之,推荐词高度相似的套话。
2、封面设计花里胡哨的。包子好吃不在褶上,真正内容制胜的好书不会太在意这些表面文章,简洁简单。
3、不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我身边有几个认识的朋友也出过书,坦率说,你想你也能出书,找一些不知名的出版社由他们找一些代笔,从题目到内容到最后印刷成熟出版发行全产业链运作,只要你能出钱,足够的钱。能出书和卖的好是两码事,要那个虚名干嘛?
4、若干年前出版,但时至今日依然记录印刷次数为1的。出版社也讲究经济效益,卖的不好的书,才不舍得浪费宝贵的书号和不菲的印刷发行费用。
5、题目是“你怎么怎么样。。才能怎么怎么样”或“你不怎么怎么样。。。就不能怎么怎么样”诸如此类的书翻我都懒的翻一下。真正宝贵的经验技能绝不是书本上才能悟到和学会的,社会上摸爬滚打,吃的亏多了,认识的人多了,经的事儿多了,你有什么,你能干什么,你不能干什么,几斤几两早就掂量明白了,除非你是傻子不晓得自己总结历练。如果真是这样,也别读书了,亲身经历都没用,还读啥书。
6、压根看不懂的书。
最近一段时间看书我要缓缓了,没想到吃肥肉能吃伤,读书也能读伤。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