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出门在外,常常讲究报喜不报忧,特别是在面对长辈的时候,这种做法甚至成为一种孝顺的表现。有问题自己抗,对家人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有时甚至掩盖事实,把不好的说成好的,这也被认为是善意的谎言而备受推崇。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在对待亲人、朋友、员工的时候,是不是都要报喜不报忧?有无更好的方法呢?
本质是歧视和不信任
在我看来,报喜不报忧本质上是一种歧视和不信任的行为。表面上希望对方不被“忧虑”所困扰而进行选择性的“欺骗”,实质上在剥夺了知情权的同时,也剥夺了对方和自己一起分享、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剥夺是基于对对方能力的不信任,甚至歧视,即不认为说出实情后对方在帮助自己上能有任何积极的意义,索性关上这扇大门。无形中把对方置于弱者的境地,还冠冕堂皇的称为“都为你好”。
这种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根源。我们对他人的礼貌和尊敬,很容易越过尺度成为对别人的包揽,进而剥夺了他人的自由:对小孩子的越界,则会剥夺他成长、成熟的自由;对老人的越界,则会剥夺他和你分享的权利。而随着文化的不断变化和演进,某些方面已渐渐冲破这种观念。体现在社会、企业和家庭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领导人的报喜不报忧反而会产生更大的恐慌,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勇于担当、诚恳务实和客观透明,这样能带来巨大的感召力,凝聚人心,激发群体斗志。
对于公众事件
记得2003年非典爆发,起初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后来一度大规模爆发后,没有及时公开透明的公布疫情,使得事态一度失控,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加速蔓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后来国家采取果断措施,新的卫生部长上任后,首先做的就是将疫情向全社会公开并随时更新。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加剧恐慌,反而使得人们内心逐渐回归平静,对政府逐渐恢复信心。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是对民众的尊重,也是凝聚人心的重要方法。
对于企业
对企业来讲,以公司此次416事件为例。这次事件中,很多事让我印象深刻,而其中领导的几次反思讲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罕见的沉重道歉和反思,直指事件本质。试想如果不这么做,可以把错误归结为外在原因或者偶然因素,也可以避重就轻的盲目为大家打气,这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很多企业也许真会这么做。但是,这无疑会让员工产生质疑:一方面对事件的真相产生怀疑,另一面也对公司未来缺乏足够信心,因为自己看到的和分析的,和上面说的明显不一致,造成人心涣散。相反的,自己先把问题坦诚的、深刻的剖析出来,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将艰难的处境如实告知,会让员工们在震撼的同时 ,内心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对度过难关至关重要。
对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小时候,奶奶经常会和我念叨当年的苦日子,将当时的日子多么艰难,那时候我大约还上小学,虽然听的时候心里非常难过,并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但是并不能完全明白奶奶的一片苦心。在现在看来,她当年就是想让我从小有这种责任担当,不把我当小孩子哄,而是培养起我对自己、对家人的责任感,而这会让我终生受益。
所以,在对长辈、朋友、小朋友的时候,我们可能不能报喜不报忧,而是要以更客观透明的坦诚相待,也许这也是他们所真正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