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比较平淡,主要做了三桩事,上完第三单元、观课议课和阅读课。
周一正在上朝读,学校通知六年级同学到操场上进行体质检测。检测的项目很多,整个上午没好好上课,语文课自然是冲了。
星期二到星期四,采用大胆取舍的方法,一口气上完了第三单元三篇课文。
《竹节人》近30个自然段,只截取了第25段后的文字进行教学,目的是学习写老师的故事。
《故宫博物院》我们确定的目标是给家人一日游做计划,所以选择了材料一、二和四,省略了材料三(讲故宫一处宫殿失火的故事)。
《宇宙生命之谜》文章也很长,我们在浏览之后,确定了第5~8自然段展开学习。这部分内容符合我们“了解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阅读目的。
这样处理课文,最大程度上突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目的的阅读”。这样做可能漏掉了很多传统的字词学习、文章理解和思想教育之类的东西,但我觉得很值得。我们的课外阅读要接触大量阅读材料,不用这么看似“极端”的阅读方法,怎么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材料,确定阅读方法”的策略?
周二和周四的教研活动中,我也坚持了和教学同样的思路观课和议课。
“观课议课”是成都师范大学陈大伟教授的新提法,在很多省份都有大面积的实践,我们湖北省好像没有。我觉得这个概念比传统的“听课评课”要好。
我理解的“观课”,是借助《课程标准》、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来观察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是否恰当;是通过眼见、耳听,观察老师是否根据学情,采取真实的互动来推动学生成长。
我理解的“议课”,是带着学习授课教师的先进经验的目的,直截了当指出优点,提出疑问和不同意见;是敢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大家一起商量怎样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怎样落实新思想新理念。
这是不是陈教授的理论原意,我觉得不太重要,就当借用一下名词。
周五,照课表上了阅读课。新的部编教材强调课外阅读课内化,可是据我观察,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没当回事,都是自然而然地把课表上的“阅读课”上成了普通的语文课。我照表上课,反而显得很另类。连学生们都在日记里说,我们班可能是全校唯一坚持上阅读课的。
这节阅读课,我介绍了“单行本、丛书和书系”的区别,推荐了《都市妖奇谈》和“常青藤国际大奖书系”。
我借助讲解《都市妖奇谈》里的一个故事《百年狐》,成功调动了大家的读书兴趣。有同学怂恿我再买一次,言下之意是好借了看。我马上——拒绝了。我郑重指出,真正喜欢读书的同学,应该有自己获得书籍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怎么获得书籍?这也是以后阅读课要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