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俗第二站
谁动了我的大院
上周末,和在北京工作的朋友聊天,她说:“前几天,身体不舒服没去上班,被邻居阿姨察觉,跑前跑后照顾了一天。突然有种回到大院的感觉。”
我想起那年夕阳下的奔跑
那是我们终将消逝的……
现在的都市生活,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感。
有的人在同一栋楼里生活了很久,都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更甚者,合租一套房子的人,除了无法避免的生活沟通,剩下的也只是互不打扰。
每天来去匆匆,打开门,我们是熟悉的陌生人,关上门,我们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我想起儿时大院里温暖的群居时光,邻居们互相的关心和帮助。
看多了冷冰冰的高楼大厦,我决定重返大院,去看看这座城市的院子——西村大院。
外
早晨的西村大院人不多,还比较冷清。 悠闲散步的人零零散散,偶尔有跑步的人从面前经过。
第一眼的大院没有华丽的装饰,5层高的外围都是最普通的基本骨架,和小时候生活的居民楼一样。
听说刚建成的时候,周边居民一度以为它是一座烂尾楼,当时还引起颇多争议。
走进大院里,环顾四周,整个院子呈C型半围合布局。围合形成的中庭,结合四川的特色,种植了大量的竹子,打造了竹文化主题景观。
天井,水渠,一步一景。
在竹林下伸一个舒服懒腰,坐在木材和水泥结合的座椅,听风吹过竹林,此刻,只想呆呆的坐在这里,哪也不想去。
里
穿梭其中,大院的每一层都是双侧走廊,无梁结构,在这里,你找不到钢筋水泥的束缚,只有大院的舒适。
大院中心是一个足球场,每当傍晚,足球的激情与活力就和这个大院的静谧融为一体。像极了儿时黄昏后的大院,等候着我们熙熙攘攘地归来。
大院外侧,几条平行交错的跑道,无形间把大院框了起来,隐于此又现于此。全长1.5公里的跑道,不同角度领略大院的风情。在这里跑步,简直是一种享受。
爱
西村大院整个建筑都主张节能环保,还有很多特殊心意的小细节。
还记得那场牵动你我心弦的汶川地震吗?当时的一切还历历在目,灾区的废墟和泪水,灼烧着我们的心头,这样的悲痛我们不敢、不能、也无法忘记。
建筑师刘家琨也同样无法忘记,他把灾区里的废墟材料加入麦秸、水泥、和沙融合,做成再生砖,运用到大院的建筑里。这种爱的延续和再生,是对一段不可磨灭记忆的永恒纪念。
家
大院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它是70年代的同甘共苦,80年代的生活温度,90年代的传承情怀,而到了现在,它只剩下……
西村大院秉承着将传统元素,做成当代表达的建筑理念,想要打造一个城市人民的精神空间和情感空间。
西村大院给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院落,它还在诉说一个关于家的院落生活。
愿大院生活,不止于大院,不止于怀念,不止于记忆,不止于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