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琼 林雨馨/文
时光荏苒,座落在福州台江区义洲街道浦东社区地段的高家大院,这座百年古厝在四周高楼的拥挤中,仿佛大隐隐于市,一条静静的浦东河逶迤而过,几棵繁茂的荔枝树沿河而立,它们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里曾发生过隐蔽战线上惊心动魄的故事,一群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和福州的解放做出重大的贡献。
山仔里16号的高家大院,原中共闽浙赣省委福州太平山联络总站旧址,党内同志习惯称之“太平山联络站”,如今已经成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福建省委党史办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称号。走进高家大院陈列室,陈列柜中依旧保留着当时使用过的发报机零部件、油印机、油印报纸,以及革命启蒙书籍和回忆录等党史文物。大厅的东西厢墙面上悬挂着一幅幅图文,将参观者带进那段如火如荼年代,高家大院的红色电波,老一辈地下革命工作者谍战的经历,深深地吸引观众。
让人十分惊讶的事,一个家族走出十五位参加革命的志士,其中十四人加入共产党,有六人上山参加游击队,一人当交通员,并无一位叛变革命。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兄弟薪火相传?我们找到了高家的关键人物:兄弟间排行老二的高振洋。从他投身革命的开始,高家大院整个家族命运就和革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多方的资料查询和高家后人讲述,一部娓娓动听的谍战历史故事展现开来……
一
福州素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地形特征。高家大院坐落在城外南边太平山山仔里地段,与其说是山,却不见山的凸现。众多的民房星落其处,小巷四通八达,形成十分隐蔽的地方。其东南面有吉祥山、金斗山、南禅山对峙邻接,穿越过大庙山龙嶺便是著名的上下杭商业重阜。闽江水从平水码头横贯而入的白马河,到这段口分支成浦东河,河水绕过高家大院与茶亭河对接,沿河岸上种植着众多茘枝树,将高家大院蔽掩。西北部从洋头口起始一直往西便是福州著名的“十八洋”,而“洋”是田地的意思。民国时期,这里管辖地属林森县长汀乡,而高家大院正好处在“洋中”段的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既能“守住”又能“撤出”,是极佳的地下工作联络点。
1919年11月26日,高家大院迎来弄璋之喜。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面积1026.07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的院落已张灯结彩,做为世家以,打锡箔生意的高家主人,拿出写着“绍祖宗一脉真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的祖训,望着院门外的白茫茫的“洋”,就给自己的儿子取个响亮的名字:高振洋。到了1930年,接连老厝建起三层红砖木结构,呈西洋建筑风格,面积约920平方米的大院。从此,两个院落合并成的高家大院,红砖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彰显东西方建筑精美之处。童年的高振洋也在这种富裕的环境中成长。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高振洋就读福州三山中学高中。在校期间,高振洋对无线电抱有极大的乐趣。由于家庭经济宽裕,平时大部分的花费都用在购买和拼装无线电电子管零配件上,在高家大院还设有一部电台(台标XU7Ck第七战区标示号)。国土沦陷的消息传来,高振洋与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一样义愤填膺,积极参加抵制日货、抗日游行的学生运动。1938年6月,在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部成立(简称“民先”),郑挺、卢懋榘、舒城、李铁、黄扆禹、欧阳天定、欧阳天年、高力夫、高振洋等,在生顺茶栈后屋书斋大厅里召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分会成立大会。当时在中共闽浙赣省委地下党的领导下,“民先”队员举办培训班,购买了油印机、油墨、蜡纸、刻板等设备材料,印发“民先宣言”,并组织队员到福州街头巡回演讲,开设夜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在戏院演出大型抗战话剧,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发展了60余名成员,形成一股新的战斗力量。
1938年11月,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闽北、闽东和闽中三个地区党组织已组建成闽浙赣省委,承担抗日反顽、保持南方革命支点的重要任务,电台的设置是当务之急。地处闽北的中共闽浙赣省委派人来福州联系共产党员欧阳天定,要求推荐一位立场坚定并能懂无线电发报的人才。经过多方的考察,高振洋是最适合的人选。1940年1月,高振洋跟大哥高振云告别,谎称去浙江金华读书,带着电台秘密前往崇安闽浙赣省委机关报到。同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兼任省委书记曾镜冰的通信员,后任电台台长。
从此,在高振洋的带动下,高家大院里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战场,高家兄弟先后加入革命的队伍。
二
闽浙赣省委所在地崇安,地处武夷山区,常有疟疾发生,在面临缺少药品的情况下,1940年8月组织上派李青同志(化名许宝卿)来福州采购药品和无线电零部件。他以国民党第三战区护卫团少校的身份,带着高振洋写给哥哥高振云的信,找到山仔里高家大院。高振洋信中告知大哥自己并没有去念书,而是参加工作了,由于地点不固定,又患疟疾病,需要药品和内衣裤等,留在家里的无线电零部件一并带来。
当年福州与闽北的往返多走水路,党组织秘密建立了闽江地下航线。在李青返回闽北的途中,乘水路上船到崇安时,将行李交给崇安水运队一位交通员保管,不料此人已经叛变。虽然李青得以逃脱,但特务从行李中搜到高振云的一封信,认为高振云也是共产党人,便进行秘密拘捕,后经保释出狱。
194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几经辗转,从闽北山区转移到长乐、闽侯、永泰交界处。在这里领导福建省地下党和民众抗日,长乐南阳村一度成为全省抗日根据地的中心。高振洋和他的电台就安营在南阳村九坑山洞内。笔架山九坑洞,因为有九条相通的石洞群而得名。九条石洞,洞洞相通。闽中游击队司令部就设在半山腰的坑洞里,敌人曾多次派重兵围剿游击队,都不曾攻陷过一次。“撼山易,撼九坑洞难”。那红色的电波犹如永不消逝的长虹横贯在笔架山上。在南阳中共省委旧址,迄今还塑有高振洋在山洞内发送电报的蜡像。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的革命形势越发复杂,解放战争也迫在眉睫。为了贯彻中共华中局关于“掩蔽精干,积聚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坚持武装斗争和白下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中共福建省委和中共闽江工委决定在福州设立地下交通联络站,加强与各地委的联络。1945年9月,省委先后派苏华、饶刚生、陈德义、魏雪馨、陈辉明五位同志来福州负责建立省委联络站工作。高振洋捎信给大哥高振云,在信中阐明当前国内形势和革命道理。经过周密考察,苏华同志最终决定在潭尾街42号建立省委地下联络站,随后建立的联络总站移至山仔里16号高家大院。联络总站直属省委领导,高振洋担任太平山联络总站电台台长。
高家大院不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十分适合于地下隐蔽战线的需要,而且其周边的群众基础好。天时地利人和都一一俱全。村内几十户人家为高、吴、林、沈姓氏,并联姻亲戚关系,和睦相处,较为团结。一河之隔仅容一座石桥通过的太平山,居住的居民也是贫民百姓。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修伞补锅,打铁造锄。此地还有一座香火盛旺的九案太山总殿庙,各式各样的人在此进香,这无疑给从事地下工作者提供了便利。
1946年3月的一个夜晚,省委领导曾镜冰、苏华、左丰美、庄征、孟起、黄扆禹、黄国璋、王一平、孙竹云、李铁、高振洋十一位同志在高家大院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这是抗战胜利后的首次会议,同时也奠定了高家大院做为中共闽浙赣省委福州太平山联络站里程碑的意义。高家大院的红色电波也开始了赋予新历史性的使命。1946年7月,曾镜冰同志去延安开会前,决定在高家大院设电台,并约定与华东局通信的频率和呼号。接受任务的高振洋与高家兄弟不分昼夜的忙碌起来,他们在天台上架起天线,高振洋负责装、接、拆、收。由于使用手摇马达发电,发出的声音比较大,族弟高振丰用几床被子捂住马达,其他人则爬到院外的荔枝树上站岗放哨。发报完毕便收起天线,连同通讯器材设备藏匿在胞姐高淑英家的夹墙里。
高振洋发电报工作照
1949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已进入收宫阶段,十兵团的十万大举入闽,准备对逃溃的国民党残军进行围歼。省委派遣苏华带着电台秘密潜回福州收集情况,配合解放军解放福州。当时福州形势非常紧张,特务头子毛森专程来榕淸剿福州地下党。苏华经过几番周折躲过了敌人的搜索,顺利地将电台送到了高家大院。在短短的三天内,苏华寻访地下党员,布置收集全省各县粮食收成情况,掌控到敌人在福州周边粮库布置图,并将情报第一时间传送到解放军先遣队所在地建瓯。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新任福建省委负责人张鼎丞、曾镜冰、黄扆禹、苏华、饶刚生等在河口嘴4号黄扆禹大哥家召集党员开会,太平山联络站党员参加了会议。张鼎丞肯定了省委地下联络站的工作,高度赞扬地下工作者的革命献身精神,宣布太平山联络总站已经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高振洋投身革命带动了一个家族兄弟紧随其后。高家兄弟依次排列:高一(高振云)、高二(高振洋)、高三(高振波)、高四(高振枢)、高五(高振溪)、高六(高振涼),为了地下革命工作的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埋名以数字为代称,也是不得以而为之。排行老大的的高振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作为工商业主,以国民党参议员和店老板的身份,从事对地下党的同志安全掩护转移,提供物质供应和资助,甚至冒生命危险出资营救地下党员,他起到了共产党兄弟无法替代的作用。
1939年高振云父亲去逝,做为家中老大的高振云承担家业,接下父亲打锡箔的生意。他在潭尾街42号开一间“同和锡箔杂货行”,后改行创办酱油虾油生产厂。高振洋的初衷是秉承祖训,将弟弟培养“出仕”。然而,国难当头,老二高振洋率先参加革命,而他因写给弟弟的一封信而牵连被捕。在经历了二次被捕和特务的威逼敲诈下,高振云至始至终不出卖革命同志,并坚定了参加革命的决心。
1944年,闽浙赣省委派徐作铭(古田人)到潭尾街找高振云,并带上高振洋的一封信和照片,徐作铭和高振洋交谈时,了解到高振洋思想倾向共产党,愿意支持革命的热情态度。另外他又观察潭尾街42号周边环境:临近码头、交通方便、商贸云集、闹中有静,可作为地下党来往的联络站,随后他带药品上山向组织汇报了此行情况。1945年底,王一平同志派交通员杨仁屏(代号19号)来福州联系苏华,苏华带着高振洋的信找到高振云。当高振云了解到组织要在自己的货行成立联络点时,便义无反顾地同意了组织的要求,一年后又将自己的住处高家大院也腾出来成立联络总站。而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担任“太平山联络站”联络员。
太平山联络站的成立,是中共福建省委在当时复杂形势下的英明决策,也离不开高振洋和高振云两位兄弟的贡献,为发展和壮大革命队伍立下汗马功劳。1945年底至1946年底,苏华同志在潭尾街42号同和锡箔杂货行培养发展了店员宋子云、高振诚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在太平山联络站,苏华批准吸收高振淙、高振波、高振枢入党。同年,成立太平山党支部,宋子云任书记,由苏华、陈辉明负责指导,1947年底由饶刚生、陈辉明负责指导帮助工作。1947年7月选送高振波、高振枢、林华三位同志到南古瓯上山参加游击队,1948年高振溪、高振涼两位同志也上山参加游击队,高振淙同志还带领进步青年高心青、李清藻、何兰芬、陈振亨、柯子铭参加游击队。
太平山联络站的主要任务:一,掩护和安排地下党来往同志的住宿和安全,除了安排在潭尾街42号外,还安排在太平山山仔里高家大院、浦东村、双浦头、仓山霞湖等处。二、对外联络、筹款、购买无线电器材、药品以及山上游击队需要的物资。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高振云拿出纯锡锭一千二百斤做资本,支持宋子云在山仔里开一间“崇发锡箔作坊”,以做生意为名方便地下组织工作的开展。高振云还以林森县参议员的公开身份,掩护来往同志的安全,省委常委左丰美、陈贵芳,地委书记王文波、张翼等同志,都曾在联络站住过并指导工作。
1949年初,当高振云得知被捕的陈青等4位党员同志关在福州监狱中,他马上向宋子云汇报。经多方打听和疏通关系,用一只金手镯托人变卖后买通福州监狱署人员,将保释出狱的4位同志分别安排在山仔里和坞尾街等处。
这些事例,只是高家大院里发生的可记载的一部分,而许多被埋没的事迹已无法用笔来叙述。
高振云同志
四
1949年7月,经省委决定成立太平山总支部,山仔里为第一支部,城区为第二支部。在太平山山仔里高家大院入党的有沈玉康、陈群、高连贞、沈秀琴、高振江、高大贤、高振银;在城区入党的有林焰生、陈功廉、曾伯豪、方静、孙伯龄,加上早年入党的宋子云、高振淙,这时支部共有党员14人。
为了配合解放福州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开展地下斗争工作,培养和考验新生力量,党组织给城区工作的任务是:慎密继续发展力量,扩大组织,建立电台,创办地下小报,在学生中侧面配合策动“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学生运动。鼓动人心,制造反蒋气氛,工作中要收集军事情报,敌军番号,兵力部暑、装备优势,指挥官姓名以及兵力调动情况。密派孙伯龄表兄朱世德在八十师当军邮员,派王宜祜到新生活俱乐部当负责人,派陈功濂打入师管区当文书收集情报。同时由陈群等组织一批青年学生成立“读书会”,设立地下存书室,有中外进步书刊和党内文件等几十种,如《西行漫记》、《大众哲学》、《共产党宣言》、《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新人生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书籍。在城内妙巷巷八号创办《种子报》,利用曾伯豪家现有的多灯管交流电收音机,转载新华社播发的消息,将电讯、通讯、战讯作为小报报道的内容,每三至五天一期,由大家秘密带到学校分发或夜间突击张贴。
太平山支部的任务是:设地下电台与华东局保持联系,掩护地下党负责同志的来往住宿。党组织用二十二元银币购买一台收音机,由李青为主编兼报务,办起了“消息报”。从刻字到印刷,小报每天一期,均由支部成员一起完成。宋子云指派高振银到城内三山书局秘密铅印了《安民布告》、《告蒋党军政人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约法八章》等宣传品,由一部分同志夜晚偷偷地到街上张贴和分发。
由于福州临近解放,敌情更加复杂多变,太平山联络站的隐蔽和安全尤为重要。太平山党支部发挥党员的骨干力量,将村里有族亲关系的进步青年和群众发动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联络网。保卫省委电台,让红色电波永不消失;保证省委会议安全召开,出色地完全党交给的任务。每逢高家大院开会、收发电报时,在村口、田埂、河沿、荔枝树上都设有暗哨。如有陌生人进村都要设法查清来历。通过这种保密的措施,高家大院里的地下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从未发生过泄密的现象。
忆峥嵘岁月,颂百年风华。一个从高家大院走出的少年,引出一段红色的故事,让人沉醉于前辈们跌宕起伏的谍战传奇生涯。
参考资料
高家大院后人高文忠口述记录
高家大院里的红色故事(高振云儿子高文秀讲解手稿)
《百年风华 红色记忆》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照片由林雨馨高家大院展览室拍摄。
备注:本文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