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在前面
上了大学以后,你会发现大学的考试有的很正规很严格,与此相对应的有放宽松的考试,考前老师什么都不会说,你就复习吧。今天说说后者,考试中会出现三类人:第一类—不用学(更多的是受往届学长学姐的影响,这种现象很普遍),考试有群,有答案,考出的成绩不用说太多吧;第二类—半学半不学,考前抱佛脚,这类同学考试中也不会太差;第三类—一直在复习,并且学的很多,考试中离开手机,全凭自己在做,成绩与努力不成正比。
也许,这么一对比,明显后面的同学很吃亏,然后这类同学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努力还有用吗?
2.努力
经历了本科四年的学习,这类现象也是见过几次。无论什么考试,每次我都是积极复习的那类人,考前有焦虑,有厌学,但是开考的那一刻我不用去担心会与不会,大脑中有东西存储,笔下有字,心中有没有自信不好说,但是有积累的东西,你不会太慌乱。可以说这是一种内在的努力,可控但似乎有些不稳定。
再说放宽松的考试中,大家都在“努力”。虽说他们内在的努力不够,但是外在的努力在此刻发挥了作用。外在的努力看似不可控也不稳定,充满着侥幸,但实际它发挥的作用要更大。
3.脚踏实地与投机取巧
一名研二的学姐,她工作过几年,也毕业了几年,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我之前帮助过她,然后我俩会聊到一些话题。那晚,我俩一起回宿舍楼。我问你现在想对22岁的我有什么建议吗?她对我说:要努力,要多与人交往。
努力,这个她也特别强调了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努力,投机取巧也是一种努力。她可能意识到我对于投机取巧有些偏见,解释说到在以后工作中你一定会发现投机取巧可以让你更快地处理一些事情要比埋头苦干发挥的作用更大,也许你并不同意,也许是我没有说清楚。但总的来说,努力有实打实的,也有你鄙弃的,你能保证你的努力一定有所回报吗?
说到投机取巧与脚踏实地,我们做什么事首先带给人的印象是靠不靠谱。投机取巧可能在人的惯性思维中是个贬义词,也就是说不靠谱,但是在有时只看结果的场合,只要你在法律与道德层面都是合法合理的去做,那么这种投机取巧就不再是贬义,更多的变成了这是机智的表现。脚踏实地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一个褒义词,但在某些方面会被说成死脑筋、不知变通。辩证的看待问题,一切都不是那么肤浅,会有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将脚踏实地与投机取巧的优势互补,可以机智又有效地处理问题。
4.学会和自己和解
努力过后,成果如何,相信谁也不会忽略。这样以后,就有了另一个词汇:得失感。
有人说:得之我命,失之我幸。这句话体现出的态度相信大多数人认同、敬佩但是又觉得我不能做的这么好,对我没用。
我更想说的是,一段努力过的过程你总能轻易地回想起来,甚至还会觉得我当时好厉害啊!回想起来的时候,甚至都忽略了那时的重重困难,一段难忘的回忆。
如果你不相信,想想人生的几次大考,例如中考、高考、考研、公考等等,不知道你的思绪有没有飞往那时,记起曾陪你一起努力、一起哭一起笑的同学,一场考试删除那时堆积成山的试卷、那时怀疑自己的种种思绪、那时老师满满的不屑等,这些负面的情绪你甚至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呀,我不会建议你漠视结果,我更想表达的是珍惜每一次能让你付出努力的事情,你会记得那时的自己也曾义无反顾地努力过。在你遇到困难时,有战胜作祟的负面情绪的一腔孤勇。这一路,你不会孤单。
本来的小标题是努力与得失感,但是未免有些直白,果断改为学会和自己和解,希望你我都喜欢。
5.写在最后
在20多岁的年纪,你要努力呀!
如果不知道应该怎么努力,那就从一件你热爱的事情开始吧。
如果不知道热爱的是什么,那就从期末备考开始吧。
如果最近没考试,你就看着办吧!(开个玩笑,你总会找到的!)
努力不会白费,你得到的也有可能是别的。
嗯,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