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写道:“我原谅了他,因为这样我才能活下去。你们不能原谅他,因为这样其他女孩子才能活下去”。
最近鲍毓明的性侵案,一而在再而三的反转,有他的聊天记录,也有关于他的专访报道,他为了推卸罪名,而一再强调自己与“养女”是恋人关系。
财新网更是趁机炒作,发出了一篇《高管性侵养女案疑云》,看文章内容,试图将性侵扭曲成恋情。一个40岁的肥油大叔,竟然说一个14岁的女童相恋?
说他是人面兽心已经是委屈了人面兽心这个词,再加上“财新”那篇毫无人性的文章,把这件事推进扑朔迷离的境地,大家怎么口诛笔伐都没有成效。
在人们都在声讨这桩血案的时候,“财新”却站在了鲍毓明的立场,写了一篇恶心死活人的文字。显然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被文章洗脑成功,并对“财新”进行了质问。
要拥有怎样的恶,才可以把自己包裹在一众道貌岸然的头衔中,坦荡荡的承认与14岁的孩子发生关系,再把它们合理化成你情我愿的“爱情”?
要拥有怎样的恶,才可以毫无内疚的把一个小女孩的人生搅得天翻地覆,把女孩因绝望一次次的自杀、因恐惧一次次的抗拒,都洗白为女孩爱而不得的“闹”与“报复”?
后来“财新”顶不住压力出来向网友道歉,但是他不该是对大众道歉,而他应该是对李星星道歉,他扭曲的是一个人性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他扭曲了一个想要反抗的心。他想将性侵案反转成为“洛丽塔”式的故事,洛丽塔是美国的一篇讲述了一个中年大叔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故事。
1、不要把房思琪扭曲成洛丽塔
还记得台湾林奕含,她长期被老师性侵,老师对她说这是“爱”,而她到最后也不得不对自己洗脑,不停强调自己爱上老师,为的是找回活下去的勇气。
但是她最终还是自杀了,因为成年懂事后的她,不管怎样对自己洗脑都无法掩盖被性侵的事实。可是那个杀人不见血的恶魔竟然淡然地说与林奕含有过两个月的交往。
那是禽兽所为,每次有这类事件发生,都会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喜欢在受害人性身上找原因,尽管是对一个未成年的小孩也不会减少他们的刻薄。他们会云淡风轻的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女孩本身也有问题”、“这么多人为什么就会是她”、“她干嘛不跑、为什么不找大人”!
在林奕含事件的中就有网友恶毒的说:“还不是因为你骚!”对于这种人,我衷心的祝愿他们,最好这辈子都不要遇到这种事。
这次的鲍毓明事件也一样,他们习惯性的站在对立面,用脱离道德的视角去批判受害者,他们的文章都在暗示,有母亲卖女儿的内幕,也有人反复强调鲍毓明与女孩有恋人的成分。
他们不会想到受害者是长期性侵+控制+安全缺乏+自我保护下降造成的严重心理问题和认识混乱。
我们都没有忘记2017年自杀的林奕含,她写下自己被性侵的经历,是用了“乐园”这个词,这不仅仅是讽刺更多的是妥协。
在被性侵后她用“乐园”去解释,她想到唯一的出口就是当成老师爱上她,而她也是爱老师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解释当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只有“爱他”才会减少痛苦。
实际上这种心理已经在认知上很混乱,混乱的时候会认为那是爱,而清醒的时候又会极度的痛苦,所以想报警想自杀,最终林奕含自缢。而李星星也有重度抑郁,她有多次自杀行为。
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不正常,而导致失常的原因,那就是她受过多次且重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就像刺在女孩身上的一把利剑,无论能否抽出都已经摧毁了她,伤痛也永远会伴随着。
2、没有完美受害者
这样的事件不是孤立,而是冰山的一角。从过去几年对性侵事件的讨论来看,与上述报道作者类似。从受害人身上找问题的人并不在少数,而这类论述一般着重于描绘这三个方面:
一、施暴者对受害者是关爱的;
二、受害者并不完全是被动的、纯洁和无辜的;
三、受害者对施暴者是有爱恋的、感情的。
他们会认为只要满足以上的三个原因,就可以推脱不存在性侵。就如文章中作者所说,“如果鲍毓明所言为真那么李星星一边收钻戒,一边寻求社会帮助”。这句话就表达了,送了戒指就可以证明不是性侵,李星星就不是受害者吗?
很多人在的常态也认为,如果与某人吃过饭或者受过他的恩惠,那么施恩者就有权做出任何行为。会认为当中已达成共识默认个中交易,在未成年案子里,并不能理解为了:收到好处就不是性侵,而是因为想要性侵或者已经实施性侵才会给出好处!
3、用讨好和物质贿赂未成年人,以达到性侵目的。
一份采访了91名对未成年性侵者的研究(Elliott, Browne & Kilcoyne, 1995)表明,这些性侵者中46%的人是通过物质礼物贿赂的方式,让未成年人与他们保持性关系。另一份关于72名儿童性侵者的研究(Budin & Johnson, 1989)也同样发现给钱、玩具、糖、香烟、啤酒等礼物是很普遍的获取性好处的方法。
除了用物质进行讨好之外,玩游戏和展现更多的关心也是常用的手段。
还记得福州一男子石某(化名)与刚满14周岁的未成年少女安安(化名)通过某动漫购票网站相识。
石某了解到安安是一名初中生,且酷爱COSPLAY,便以免费为其拍照为由,将安安诱骗至福州市仓山区某酒店内强行发生性关系,并拍下安安的裸照。之后,石某竟以发布安安裸照为要挟,又多次在仓山区某酒店内强迫安安与其发生性关系,并拍摄性爱视频。
事后为稳定安安情绪,便于长期控制安安,石某还通过微信及支付宝给安安少量零花钱。期间,安安多次想要摆脱石某的骚扰与侵害,石某就以发布裸照视频、要求还钱、滋扰家人等方式胁迫安安。
最后是安安无法忍受至精神崩溃,才将实情告诉父母,然后再向公安机关报案。
所以在未成年性侵案件里,并不是因为收到好处了就不是性侵了,而是因为想要或者已经实施性侵所以才给好处。
4、成年人不该混淆了“爱”
“财新”作者也拿聊天记录来说事态的形成,说李星星多次向鲍毓明表示爱意,并且有物质上的依赖。让大家误认为她不是被动性侵,而是一个主动求爱的女孩!
有爱意就说明不是性侵吗?被长期性侵的林奕含也说过:我要爱老师,否则就太痛苦了。
也有很多将性侵理解为恋爱的经历,前两天有一名女生就在微博上揭露,她被大自己10岁的表哥性侵,而在这段经历当中写,强迫自己爱上表哥。
这些都是受害人常见的心理对应,她们会认为自己被性侵了就代表着不干净。事实上,人要承认被性侵比强迫自己爱上加害者要难过十倍。
据专家估计,每100人中,就有1个是恋童癖者。你以为「恋童癖」这个词太过遥远,殊不知,恶魔就潜伏在你的身边!
在中国,人们对恋童癖这一行为的严重程度,更是明显的认识不足。
我们还记得张木易&Miki这对“情侣”。,8岁女孩爱上20岁音乐老师的“爱情故事”,当初还有很多人被故事“感动”。
在Miki的描述中,她8岁的时候就对张木易一见钟情了,12岁那年被他告白,自己希望一成年就结婚。
很显然,两人恋情的第一步,是男方先跨出的。
在这段幼女与成年人的“恋爱”中,他们朝夕相处,一起泡温泉、一起游泳、一起生活……
这些说明什么?是真爱吗?十二岁就恋爱,这难道不可怕吗?我们想想自己十二岁时是否真的明白什么是爱?反正我是不懂,更不可能会爱上大叔。可是这种细思极恐的事情,活生生被人扭曲成“感人的爱情”。
5、要理性对待未成年人的认识不对等
施暴是体能的不对等,否则就叫对殴了,诈骗是信息的不对等,否则就叫交易了,娈童说白了是成年人利用小孩子的心智、阅历、认知都和自己存在巨大的落差而进行的控制性质的犯罪,这种能叫恋爱吗,正常情况下小孩子宁可想要一个奥特曼当男朋友也不会要他这样的油腻中年男吧!
但事实上,这些对李星星“可疑”的描述,恰恰非常符合在未成年性侵受害者身上常见的心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原用来形容被挟持者对挟持者产生了情感的纽带,并且愿意保护挟持者的心理现象。Dee Graham在《Loving to Survive: Sexual Terror, Men’s Violence and Women’s Lives》书里提出,未成年性侵受害者也会对性侵者产生类似的依恋情感,并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在一篇专门描述未成年性侵受害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文章中(Jülich, 2005),作者Shirley Jülich指出她曾经采访的21名受害者中有20名都表示自己对性侵者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纽带。
Graham认为,四个条件会使得未成年受害者容易出现这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认为对自己的生存有威胁
性侵者对自己展现出一些善意
孤立无援
认为没有条件逃离
李星星的处境几乎满足了所有条件。
作为鲍毓明养女的她,本来就已经被原生家庭放弃了,就更加无法逃离她生活来源的鲍毓明了。
这种是对孩子的精神控制,会造成很严重的精神伤害,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房思琪最后是疯了,而李星星现在已经是重度抑郁。
我们稍微理性点,就不会相信一个精通法律的副总裁会要跟一个年龄相差30岁的14岁小女孩谈恋爱,而且打算结婚。
这个深谙法律的禽兽处心积虑,把几年来忽悠小姑娘说的对他有利的证据都保留下来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在暴露这一天能脱罪。
那些怀疑来怀疑去自称兼听则明的人,请你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自己有女儿,还会那样怀疑一个咨询了网上医生才知道什么是"性侵"的小姑娘吗?还会想着案情会不会有隐情会反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