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办公室经常会说起要求学生多读书的问题,自然也会聊起自己的读书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家虽已经摆脱贫穷,但物质还相当匮乏,虽然学都上的起了,但除了课本以外,再买课外书籍还是不敢想的。所以在上小学时期,能看的书只有课本。
后来上了中学,班里有条件稍好一点的,隔断时间会买一些杂志之类的书籍,譬如《故事会》等,现在已经记不得书名了,也记不得都是谁买的,只记得,不管怎样,都要借了来看。有时候一本书可能好几个人都想看,大家还排号。因为书籍难得,看过了要还,怕有些好的语言自己忘了,我还专门准备了硬皮本(那本子当然也不是买的,而是自己靠成绩挣的奖品)做摘抄。摘录的语言让我受益匪浅,除了作文中可用外,还让我在那优美的词句中愉悦了身心,汲取了力量。现在想来,真得感谢那些杂志。
除了借来的杂志,获得课外书籍知识的方法就是听评书了。那时候,父亲喜欢听收音机的,每天中午吃饭时他必听评书。听的内容有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童林传》、《三侠五义》等等,还有评书大家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等。我便也随着父亲听,一来二去,竟听上了瘾。还记得那时每天中午放学,我便会一路小跑,飞奔到家,手都顾不上洗,端了碗,便听了起来。最喜欢听的还是单田芳的评书,他总能把故事讲述的荡气回肠,把动作解说的细致入微,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下午上学的路上,自己还会根据今天听到的内容在脑子里给它续写一番,第二天再对比一下。听书中,了解了很多的历史故事,听到了很多美妙的句子,收获颇丰。
后来我上师范,去了新乡上学。看到学校里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逸夫楼,我兴奋极了,终于在这里可以看看我盼望已久的书了。可惜的是,学校不让我们进到图书馆内部,只能将自己想看的书的书签写下来,班里统计,统一让老师去借。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图书馆的书目名称时,我惊呆了!好多的书啊!借哪一本呢?我一直翻了一个多小时,才决定自己要借的书。一次只能借两本,剩下的只能下次借了。一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有一次看书入了迷,上代数课时还舍不得放下。但数学又不能不学,我就看一眼书,再听老师讲。觉得自己学会了就赶快再看书。老师让做练习,我快速的把题目完成,又拿起书看起来。没注意,老师已经站在我的身边,一把夺走了我的书。我羞愧极了,从小到大,一直是乖学生的我竟犯了如此错误,还让老师把书收走了。我感到无地自容,只好学习的更认真,以求老师的原谅。可不管怎样,老师还是把书拿走了。那书是从图书馆借的呀,必须还的。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后来在室友的鼓励下,我来到老师的办公室去要书。我不知道自己对老师说了什么,只记得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连鼻涕都流出来了。老师训了一通,终于把书还给了我。从此,我再爱的书籍,也没有在课堂上看过。而做了老师之后,也遇到过学生在课堂上读课外书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没收过学生的书。
而今,自己看书终于不用借了,想看便可以随时买了来,可却没了读书的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没有了读书的嗜好了。难道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