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第二节课,批判性思维在批判什么?在课程的导论部分已经说过了一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一个观点背后的思考过程,这节课就是开始将这个观点,这个思考过程进行拆解。这节课要先明确我们批判性思维的使用场景。
批判性思维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一说起来有种故意抬杠的思维。其实批判性思维是思考这件事进行再思考,在评判,它不会直接告诉你,你的想法对不对,也不会直接否定你的观点来源,它只是评判你的思考质量高不高。所以不要被一个名字吓到了,要去了解一个名词背后的涵意。
课程中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如,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就像是“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的督导”的关系,咨询师的职责是跟来访者讨论来访者的心事,而督导的职责,是跟咨询师复盘前边的咨询过程,看看中间有哪些地方反映了咨询师自己的隐藏情绪,哪些可以做的很好。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做法,当自己要去做汇报,演讲的时候,会把自己演讲的过程录下来,然后会看,看看整个过程哪些做的不好,什么地方可以做的更完美。
当然,批判性思维也不是万能的,有对应的使用场景,这样才能不会成为一个“杠精”。从概念上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思考的再思考,那前提就是你先有思考,如果是没有经过思考,或者思考不足的观点,批判性思维就不适用。以下几类,就不符合。
1、不带判断的表达:“巨大的平静”,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也就没有什么好评判的
2、判断的依据是个人感受或者个人爱好:“我不喜欢看到有人在朋友圈晒娃”-个人感受和偏好,“这本书是我看过最好的数”-个人感受,这些都不是思考。
但是当这部分人拿个人的爱好去要求别人的话,如“大家不应该在朋友圈里晒娃”,这个“该不该在朋友圈晒娃”就值得讨论了,这就是拿自己的爱好老要求全世界,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朋友的话,就可以提醒它拿出客观依据,去提醒对方如何一起改善思考质量了。
3、“我猜想”,可能是直觉判断,也可能有一定理性依据的思考。之所以叫猜想,就是立论者本身也不认为这个观点完全成立,这类观点,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并不是在评判对方的思考质量。
这段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眼:文章举了一个猜想和推断的案例。哥德巴赫猜想(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相加的总和)是1742年有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来的,但是谁也没能够完全证明,知道1973年,中国数学家陈江润,发表了一个证明过程,如果哥德巴赫猜想是A=B的话,陈景润证明了A要么等于B,要么等于C,只有这两种可能。陈景润完成了论证,所以这个论证就不叫猜想,叫做“陈氏定理”。
我们在日常生活找那个,大家在表达观点的时候,经常出现的几个词“我认为”,“我猜想”,“我觉得”,先搞明白大家说的到底是感觉、感受还是推断。
所以总结来说,当一个观点能称得上“我推断”的时候,才带有相对充分的思考论证过程,才值得我们批判和审核。
这节课总结下来的话,大家需要记住两句话,当心里出现一个观点,或者听到别人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问立论者的这两个问题
1、这是你的感觉、猜想还是思考?
2、你的判断有没有根据?
明天开始就要正式拆解一个一段思考的结构了。
附图为疫情防控,一周没出门的自己,总是要找点不同的乐趣和体验,比如想办法营造的烧烤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