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于山脚下的林荫路上,每到周末都聚着成千上万的男女女,之前我以为是上访请愿的。某日耐不住好奇,上前挤进人堆看了看,才知道都是相亲的。围栏上、树干上、墙上,或粘或钉或挂,花枝招展布满了各色的招贴。也有不少婚介机构的摊点,各种各样的分类登记本:80-85未婚女性,70后(男性)、72-78、离异女性……奇怪的是年轻人不多,大多是头发花白的伊伯伊姆。他们有的神色专注,大海捞针般在各摊点的本子上翻着,记着;有的和身边的人交谈着;有的默默地往墙上贴纸片……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来相亲,后来想想不对劲,他们多数50、60后……毫无疑问,他们大多都为自已的子女相亲来了。
看着这架势,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总之就是觉得这一代的婚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媒妁时代早已结束,自由恋爱的时间已经不短了,难道真有这么多结婚困难户?……各色的哀声叹气,各种无语无奈,催逼利诱……婚姻几乎成了人生最难逾越的关卡。 后来细想一下,婚姻似乎自古就如此,如今仅仅是因为信息交流方便,有了更多的渠道而显得格外抢眼罢。
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们都望子/女成婚心切。常常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催婚已是家常。儿女的婚事几乎成为家人的心病。常听到少男少女们抱怨父母催婚。可怜天下父母心,婚姻大事上,父母的许多越俎代庖做法虽未必可取,这种事上任何的第三方介入都是不明智的,企图说服某个人接受某种婚姻理论都是徒劳, 指手划脚更是可笑,但作为子女至少应当体谅,就象父母们辛辛苦苦去山上摘了野果回来给你吃,即便看不上,尝尝也无妨,不尝怎么知道好不好吃呢?为这些事伤了和气才是最不值的,若是我,肯定是介绍一个见一个,多多益善。
看着一个个简介广告,我好生羡慕---80后,1.7米,公务员,貌端,父为退休机关干部,母为国企退休高管,120平米自有住房……这些信息也许100%正确,但是在聪明的姑娘眼里显然还未必足以作为委以终身的判断,否则结婚就和买菜一样简单了。 婚姻上挑来选去的都是无可厚非的,“感情不能将就”是未婚一族的豪言壮语。 “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警世真言让婚姻附上太多的物累。而现实情况更多的是不愿将就的常常是硬性的物质条件--身高不达标,过!学历不达标,过!太瘦,过!有点口吃,过!爸妈是小贩,过!只是维修工,过!……如今已不象古时候多数在一个有限的地缘或亲缘范围内,相互间祖宗十八代都清楚,人口流动,城乡混杂,若不是刨根究底,谁也不知道谁的底细,只是到了刨清楚那一天,两人也就凉得差不多了。
古往今来,婚姻上辛酸事太多,我的父辈一代结不了婚的就很多,我爷爷三兄弟,也仅我爷爷成婚,我本家伯父五兄弟仅二人成婚,大多单身终老。从宗谱上看,古人单身无后的都不少。有些主动单身,但多数还是无奈娶不起老婆。如今貌似成婚的渠道更多了,但似乎婚姻变故的也更多,结了婚又离了的、在婚姻里折腾的不计其数。结婚前选择困难,结了婚相处困难,离了婚重组更难。---于是,与其折腾着还不如单身清静。
有句话「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是有道理的,两人之间哪怕只有一点某种心心相惜的意念就值得深入交往,多少貌似美满而长久的婚姻在当事的双方眼里其实也仅仅是奋不顾身的互相凑合。等到用上各种标尺量来量去,难免越放大了差距,更是望而却步了---于是……
如今媒妁撮合似乎是更难行得通了,哪怕父母为媒也是一样。婚姻更多的是成为误打误撞的事。我至今见过这么多的男男女女从不觉得谁跟谁是天作之合或门当户对的,虽然我认为身边优秀的女人太多,但若让我介绍给身边一样多的某个男人,几乎没有能对上的,就象我曾经见过那么多美好的女子而我都不敢表白一样。天作之合只是奢望,误打误撞才是常态。婚姻有点像抽奖,首先你得从上天领到一张婚姻入场券,然后再投到抽奖箱去抽奖,抽中了那就是幸运,抽不中那就好好生活,也有人弃权的,那也是完全个人自由,无需指责他,围城也好,坟墓也好,炼狱也好,注定都是生命里的修行。
高世麟(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