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就是朱允炆,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本是太子。但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就病死了。朱允炆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了皇位。
朱允炆当上皇帝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也就是剥夺他的叔叔们的军队和领地,废除他们造反的能力。这个念头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那一天起,就出现在了朱允炆的大脑里。《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时候,他的藩王叔叔们认为他只不过是个孩子,非常不尊重朱允炆,朱允炆当时心里就犯了愁。一天,朱允炆坐在东角门那里,把黄子澄叫过来说:“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意思就是“叔叔们手下都有很多军队,以后我要是做了皇帝,该怎么对付他们啦?”黄子澄就说了汉景帝曾经也做过削藩的事情,而且他还成功了。朱允炆一听,很高兴,心想“原来汉代就有皇帝成功地做过削藩的事情,那我以后也这么做。”
朱允炆正式即位以后,户部侍郎卓敬也秘密上书建议削藩,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朱允炆的藩王叔叔们就开始互相串联,商量对策了。接着京城开始流言四起。朱允炆手下的两个主要谋士是黄子澄和齐泰,朱允炆找这二人商量对策,他们两个都强烈建议削藩。因为藩王众多,在具体的削藩策略上这二人产生了分歧,齐泰的策略是先难后易,他认为燕王朱棣手下兵多,而且他不甘心当个藩王,应该先解决朱棣。黄子澄的意见正好和齐泰相反,他的策略是先易后难,他认为朱棣实力最强,应该先解决其他的藩王,让朱棣没了帮手,最后再解决朱棣,就比较容易成功。这两种策略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削藩策略。
削藩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周王被废为庶人,迁到云南。岷王也被废为庶人,湘王自焚而死。代王被幽禁在大同,废为庶人。齐王也被废为庶人,关在京城。
最后的硬骨头燕王朱棣就不好啃了。没过多久,朱棣就起兵造反了。众所周知,朱允炆最终削藩失败,皇位被他的叔叔朱棣抢了去。假如朱允炆当初采取先难后易的削藩策略,先解决燕王朱棣,再去对付其他藩王,朱允炆最终能削藩成功吗?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上天才知道答案。历史也不会给朱允炆第二个机会,让他去尝试另外一种削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