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个有趣的古代寓言故事,出自明代庄元臣的《叔苴子》。故事原文如下: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
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不才编译为今文,大意如下:
话说有一只八哥(鸲鹆),它生于南方长于南方,在野外山林中自在逍遥。一天,八哥被一个人用网捕抓而去,豢养起来。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总之八哥从此过上食来张口潇洒生活,只是没有先前自由罢了。
天下毕竟没有免费的午餐,主人心血来潮,要教八哥说人话。先是给它刮了舌,而后调教学语。学习外语之艰辛,八哥深知深觉。好在日有所进,月有所长,八哥渐渐便会了讲一些人话(当然,更深奥的人类鬼话它还是两眼一抹黑的)。
主人家的庭院里有一只刚从土里钻出来的蝉,炎炎夏日,最是蝉儿叫春时。它声声嘶鸣,好不聒噪。
同在院子里的八哥久闻蝉鸣,好不耐烦,心想:我这懂外语的鸟儿都没那么高调,你一个精虫上脑的玩意在那嘚瑟什么呢?八哥这么想着,口由心生,取笑的话语便脱口而出。
蝉先生不但嗓子好,耳朵也灵敏,听闻八哥取笑自己,心里便老大不服气。于是暂且收住了嘶鸣声,反唇怼向八哥道:“我说八哥先生,你会说点人话,看似挺牛叉啊,可那又能怎样呢?就你那人云亦云、叽里呱啦的样子,有个毛线意义呀?”
八哥听后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蝉先生趁热打铁地说道:“不是我奚落你,你学来学去,不敢表达自己心中所想,你也不过是别人的玩物而已。你再看看我,我就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自主表达真实的想法——姑娘姑娘来交配,传宗接代我最会”
八哥听了蝉先生的话,竟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低下惭愧的鸟头。后来,八哥再也不学说人话了。
《叔苴子》的这则寓言故事显然有“扬蝉抑鸟”之意,教人不要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此看来,其寓教的思想正统不容辩驳,倒是个好故事。
只是本人另有不太正统甚至不太正经的见解:蝉先生未免也太短视了,它几乎一辈子都钻在泥地里,做的最能耐的事情就是一出来就告诉全世界它要交配啦,它那“真实想法”的表达不过是出自本能罢了,有什么创见性?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自己孤陋寡闻,却笑八哥冒进折腾。
而八哥大可不必惭愧,你好歹学着一门外语呢,虽然艰难,许久才学得那么三言两语,可是学习不就是这样吗?谁一开始学习就能一步登天、修得正果?要真那样,我们当初刚学会1+1=2的时候就该有推翻这个知识体系的能力咯。
往长远了看,八哥有可能错过了一个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机会。因为,“人云亦云”是学习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八哥竟然不再说人话了,可想往后的命运如何:要不就是主人心善,放鸟归林;要不就是继续被困于牢笼,可你不说人话,主人定然不高兴,吃的喝的不可能有什么保障;最惨的是,主人恼羞成怒,将八哥一锅炖了,惨兮兮。
哪怕八哥一辈子只学会几句人话,可是只要它能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学舌,认真地说人话,指不定哪天就能突破“人云亦云”的初级阶段呢。又指不定八哥的主人一高兴,赏它一只母八哥,从此八哥学人话的基因就开始代代相传了。如此几十代或者几百代相传,八哥就不再是八哥了,而是更牛叉的新物种——鸟人。
反观我们人类,不也是这样逐渐成为万物之灵的吗。当年,我们的某位猴子祖先不知哪根筋搭错了,他从树上跳到地面找吃的,一部分猴子便学他,也从树上跑下地。那会儿,树上其他的猴子就笑话他们:“一群傻猴,树上大把果子你们不吃,非要去那危险的地面……”
好在我们的祖先亦步亦趋地,千里积跬步,排除万难,最终坚持下来了。历经数万年的进化,祖先们终于进化成了现在的我们……否则阁下现在很可能不是捧着手机看简书,而是蹲在某棵树上挠胳肢窝。
这么看来,八哥真可谓亏大发了。痛心疾首啊,八哥先生,捶胸顿足啊,八哥先生。模仿和山寨是你变成牛叉的最快捷的方法,人云亦云、借花献佛是你走向物种进阶的有效途径,可你看你,却只顾着低头惭愧,这怪谁呢!?
文/若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