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10·缘起:一生的奋斗目标(3)】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阅读《奇特的一生》”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11日。
一、原文:
P54(接前一天)
23岁的维尔南茨基 写道,他立志“要在智能、知识和才华上尽量取得实力,这样我的智慧便会无比地丰富多彩……”他在另一处写道:“我充分意识到,我可能是致力于错误的、靠不住的东西,误入歧途,但我不能不走这条路。我憎恨对我的思想有任何束缚,我不能也不愿我的思想顺着这样一条道路发展下去,它虽然在实际上是重要的,但它不能使我对那些折磨着我的问题有起码的了解……这样一种探索、这样一种企求,正是任何一种学术活动的基础。这只会使我们不致成为在故纸堆中讨生活的书蠹,只会使我们真正地生活,在学术工作中找到喜怒哀乐……追求真理。我完全知道,我可能在追求真理中死去,可能因此而丧生,但我重视的是找到真理,即使不是找到,那也是力求找到,不管这个真理是多么令人苦恼,是多么虚无缥缈,多么卑鄙龌龊。”
这些青年时代的誓言总是激动着人心:赫尔岑、奥加廖夫、克鲁泡特金、梅契尼科夫、贝赫捷列夫 17 ——几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立志献身于追求真理的斗争。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但某种共同的东西把他们这些如此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这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对科学的忠诚,而且他们之中谁也不是光研究一门科学。他们都是又搞历史,又搞美学,又搞哲学。俄罗斯作家的精神探索史是众所周知的。俄罗斯科学家追求道德的历史也并不逊色,其精彩与深刻不亚于作家。
但,立志忠于科学(哪怕是心爱的科学)是一码事,给自己规定具体的目标又是一码事。
万一特洛伊根本没有存在过呢?万一它是荷马虚构的呢?这样一来,施利曼岂不是白白蹉跎了一生?
万一柳比歇夫确定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呢?万一过了二十来年,证明创立这样一种生物自然分类法是不可能的呢?或者说,万一现代数学机器不适合于这方面的用途呢?这样一来,虚度了年华,当初的目标原来是虚幻的东西,目标明确变成了漫无目的。
这是冒险吗?不,比冒险更可怕:这是押宝——未来、才华和希望——这些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统统拿来孤注一掷。谁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幻想家在无声无息中死去,没有达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目的!
二、我的阅读日志:
1.查资料
维尔纳茨基: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维尔纳茨基(1863-1945)苏联矿物学家。地球化学奠基人之一。曾任圣彼得堡科学院副院长,乌克兰科学院院长,苏联科学院镭研究所所长等职。陨石研究委员会主席,同位素委员会主席等职。
维尔纳茨基的学术研究涉及多方面,他提出的关于硅酸盐结构的理论,已为 X射线分析所证实。在矿物学的教学和科研中注重地球化学的研究,使矿物学发展成为一门有关地球化学和演变历史的科学。他通过实验研究生物对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的作用,开创了生物圈地球化学分支学科。首次提出岩石圈、生物圈、人类圈的演进。1927年维尔纳茨基领导创建了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他在对地壳中的大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之后,将元素划分为惰性气体、贵金属元素、循环元素、分散元素、强放射性元素和稀土元素等6类 。著有《地壳矿物史》、《地球化学概论》等。
2.阅读日志:
说实话这段话看了半天,有点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那些伟人科学家,虽有明确的目标,但他们都是广泛涉猎多个学科,并不是只是待在一个学科的小圈子里。用维尔纳茨基而话说:“但它不能使我对那些折磨着我的问题有起码的了解”,也就是说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在研究其他学科时,会给自己的目标学科的研究以启发。更好的帮助其解决问题。
接下来作者又对有着共同理想,但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俄罗斯知识分子进行了分析举例,他们的目标都是“献身于追求真理的斗争”,理论上每个人的实现方式都是不同的,但实际情况,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谁也不光研究一门科学,都是会涉猎多学科知识。
“但,立志忠于科学(哪怕是心爱的科学)是一码事,给自己规定具体的目标又是一码事。”这句话或许是想表达:确定笼统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比如文中说的“忠于科学”和“寻找特洛伊城”,前者是笼统的目标,后者是具体目标。后面作者提出了一些担忧,如果目标过于明确,万一被证实无法实现该怎样呢?一旦证实自己的目标终将无法实现,或许有可能从目标明确变成漫无目的。
原本对这段话的逻辑不理解,可看了后文,我想我可以理解了,作者的担心和假设是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想说明:一旦明确目标,向目标直线前进没有问题,但并不是孤注一掷,这也是众科学家、知识分子涉猎广泛,避免自己钻牛角尖的行事策略。另外从精力利用的角度,多学科穿插学习,效果更佳。还有一个理解角度: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就拿精力时间管理来说,除了精力时间管理,还会涉及沟通、逻辑力、情商等。
三、崔律阅读指引:
(小作文)题目:我的目标
目前还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但当下的目标是,通过精力时间管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其影响身边的人变得更加优秀。可以尝试去影响孩子、爱人、朋友、同事等等。如果想达到这个目标,或许仅仅靠课程的学习实践是不够的,仅仅是自我成长的角度,要确保完全实践课程内容并形成习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克服各种困难,需要通过多涉猎,在课程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