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例如,将某人归类为一个侍者或一个警察而非独特的个人。同理把某个孩子归为好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磨贈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不爱学习的孩子等都是对孩子进行标签化。
从自我概念的形成来看,孩子在社会我阶段(三四岁到十三四岁)受到周围他人的影响最大,尤其是父母和老师,如果我们每天都说他的问题一一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没兴趣、这也没做好、那也不满意等,这些评语累积起来就成为各种标签,孩子就会按照这些标签来表现自己。正应了这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到孩子过了青春期进入心理我阶段,这些标签就会向内循环,内化成为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性格。
因此,父母和老师给孩子贴的标签至关重要!积极的标签促进孩子潜能发挥,帮助孩子进步,这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已经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