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李松蔚老师2020年第一次在“咨询师之家”做督导的视频,超级精彩。看完之后,热血沸腾的我心里直喊李老师好厉害,好想身边立刻有心理咨询的朋友或者李老师的铁粉,让我向他们大喊,表达对李老师的崇拜之情和感叹他咨询技术的高超。
首先,李老师能督导的时间非常少,因为咨询师介绍案例和确认澄清的时间比较长,但李老师仍然很好地把各个环节都照顾到,并且没有超时,包括澄清、确认督导目标,给出督导方案,案例教学解说,回答提问等。
其次,虽然督导的时间非常紧张只有10分钟左右,李老师临危不乱,仍然耐心地跟随咨询师的思路,同时也提醒和控制督导的进程。比如:在开始快20分钟的时候会体贴地提醒咨询师时间差不多,内容说了多少,能把内容说完吗?在与咨询师确认想督导什么问题的时候,提醒只剩下不到30分钟的时间。介绍完督导方案会与咨询师确认是否可以停住,然后抓住最后的几分钟也就5分钟左右的时间,回答观众的问题。
再次,李老师能将复杂的理论用很简单的话语说出来。督导的用词浅显易懂,能表达出想要的意思但又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悦或者反感。非常厉害!
最后,咨询技术的高超和纯熟,让人惊叹。
下面我来说说收获。
1,虽然已经看过几场家庭治疗的督导,但是对一些术语的了解还是很有限。今天晚上得到一些概念澄清。
家庭治疗眼中的来访者:每一个参与互动关系的人都是来访者,而引起咨询的人或者说被认为有问题的人是索引病人,只是家庭问题的一个反映。因此家庭治疗要在不同的诉求之间工作,尽力同时满足多个不同的诉求,让参与者都得到一些好处。
反馈小组:简单地说参与成员中有观察者,各方当着面聊背后的八卦。就是咨询过程中家庭成员完全开放,一方谈对另外一方的想法,之后另外一方给反馈。
循环提问:之前只知道有一本书,也是一种技术。家庭问题其实在循环中产生,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循环提问,让来访者从外部视角看问题。举例:让孩子回答“你觉得爸爸对你信任一点,还是妈妈对你信任一点?”让父母回答“你猜猜孩子会满足爸爸的需求,还是会满足妈妈的需求?”。
外部视角:这样的提问方法避免直接问当事人的感受形成说假话的危险,也能暴露参与者相互之间理解的差异。找到差异,就有机会化解。
2,以往心理治疗师的一般做法是治病。谁是病人,谁是不正常的人?然后治病。家庭系统治疗的看法不一样,各种类型的家庭都有,只要当事人自己觉得ok 就行。在家庭系统治疗中,更在意的是系统里面的每一个人和家庭的互动模式。
3,上个世纪50年代,外国认为父母是孩子的根源,父母或者他们的养育模式对孩子造成影响,因此家庭系统治疗要把父母纳进治疗中。上世纪的70年代,外国的看法已经改变,家庭是循环互动的模式,父母孩子的互动模式会相互影响。所以家庭治疗就是扰动家庭原来的互动模式。
4,咨询师如何看待自己在咨询中的作用?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方式,如何去到一个自己的舒适度又能帮助来访者是个人的课题,需要个人体验或者督导。
5,谁是来访者?谁是有需要的人?谁联系咨询?谁安排咨询?谁付费?这体现了不同的诉求。咨询师需要了解和注意,然后咨询中形成多边结盟。
6,网络咨询感觉距离很远,需要更专心地倾听和关注,反而容易陷进去来访者的问题中。咨询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宏观或者整体的角度看。
7,家庭治疗中谁需要,谁不需要,谁想配合,谁不想配合?这些都要注意,从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到各个参与者的需求和反应,以及咨询师是否有忽略到的点。
8,当来访者们的咨询目标有冲突怎么办?这在家庭治疗当中很正常经常出现。可以将目标稍微调整,达成大家同意的目标。如果来访者的目标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咨询师可以投降表明做不到,如果参与者都想改变,这时他们会自动调整要求。
老实说,李老师说得太好了,他的每一句话我都想记录下来作为以后的学习和参考。
以下为李老师部分精彩语句的摘抄:
“我想给你提供一种想法,它不一定是对的……”
“这两种想法你怎么看?或者你听起来对其中的一种想法更有想法?”
“目前为止为此大概过了50分钟,接下来我们可能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可是我们要做一个选择,就是如果我们在这半个小时当中,我们需要去找到其中的一个方向,作为接下来我们这个督导可以去工作的方向的话,你更喜欢去谈哪一个方向?”
“我们要在几个不同的可能性里做个选择。”
以上记录了督导的主要部分,还未能将精华全部列出,但我已尽力。这次的督导实在太精彩,值得以后反复多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