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愤的草莓
有几个伙伴都这么跟我说过:“我的领导布置任务很突然,任务又急又难,没办法做计划,所以做计划对我来说没有用啊!”
即使是在微信上说的,我也能脑补他们脸上那种眉头紧锁的焦虑感。
你有同样的疑惑吗?
我知道,他们的意思是,既然工作总是预料不到,就不用制定计划了。即使小到一天的“日计划”,都没有什么必要。
如此的逻辑,似乎有道理。
不过,要深入来探究这个说法到底行不行,还需要来从“做计划到底是做什么”聊起。
这里不得不引出著名的时间管理“十”字法则,也叫“四象限法则”。虽然你可能看到眼睛都熟视无睹,听到耳朵里都长茧了,我还是需要把这个法则拉出来亮亮相。
以“重要”、“紧急”两个因素划分事件的话,可以得出四个象限,从一至四分别是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是否重要,与个人的切身利益、长远目标乃至价值观相关;
是否紧急,与事件的有效时间长短有关。
这里配上我画的简图,可能更容易理解一点。
其中,
重要紧急,主要是危机限期的事件,比如即将截止时间的重要活动;
重要不紧急,主要是远见的事件,比如技能提升和健康保养;
不重要不紧急,主要是挥霍时间的事件,比如刷微信和逛微博;
不重要紧急,主要是难以控制的事件,比如不速之客的来访。
在往下看之前,你可以先想想,做计划到底应该是做的是哪个象限的计划?然后再回想一下以前,你实际上做的是哪个象限的计划。
我认为,做计划应当主要制定的是第二象限的计划——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为什么呢?理由有三点。
一、值得规划
四象限只有第二象限更值得规划。重要紧急的事情,一来马上得干;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你不规划也会自动去干,因为事情迎合人性需要;不重要紧急的事情,虽然不重要,但由于比较急,你还来不及做更多的思考和判断就能全身投入了。反而是第二象限的重要不紧急事情,因为不紧急,如果不是跟当下的切身利益有关,而是和长远目标相关的,很可能因为看起来比较远,反而会被忽视了。 比如健身,是为了80岁时还能有一副好身板,生活质量更高,但现在你年轻,觉得身体好得很,就没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
二、未雨绸缪
做好第二象限的规划,有助于减少第一象限的“催命符”。第一象限事情了的出现,不少是由于第二象限的事情没有处置得当,使之在时间上进入紧迫期。如果第一象限的事情太多,往往会填满你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没有缝隙可以透透气;没有缝隙透透气,则没有时间提前处理第二象限,则越多事情成了第一象限的属性,于是形成恶性循环,被生活压垮,忙得喘不过气来,无法轻松自如地享受生活。
三、小投大报
做好第二象限事情是一种大回报的小投资。特别是第二象限中和长远目标相关的那些,也许你当前看不出它有什么成果,一旦你有足够的精力往其中投,假以时日,某天会以惊喜的形式呈现。比如有的人计划以每月定存款1000元为孩子未来教育做准备,并且实施了,10多年后这就是一笔不小的教育基金。这种计划是第二象限的事情,如果没有提前开始,到了孩子需要教育基金的时候,可能会毫无准备。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反驳开头的疑问—— “我的领导布置任务很突然,任务又急又难,没办法做计划,所以做计划对我来说没有用啊”。
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因为既然我们做计划做的是第二象限的事情,领导布置的这种紧急类事情(一或四象限角)跟我们的计划不冲突。我们只需要在每天计划中留出弹性的空间,应对这些突发紧急事情就行。等到忙完突发紧急事情,闲下来便可以继续推进制定好的计划,若没这些计划,你闲下来肯定是玩手机了,时间多宝贵呢。
或许你会说:
“不行啊,每天光是应对领导布置的这种突发紧急类事情,就把一天填满了,哪有什么时间闲下来推进计划呢?理想太丰富,现实很骨感啊!”
停!遇到问题时,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什么样的未来。我们要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把关注点放在对付问题上。
如果你有这种情况,是否曾经反思到如何通过计划第二象限的事情,来规避这些突发紧急类事情或者更有速度地对付它们?
比如说,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分分类,哪一类事情要怎么做,每一步要注意什么,一二三四步写下来。将这些突发紧急类事情进行归纳法总结,形成一本工作《葵花宝典》,这就是一项符合第二象限性质的计划了,并且做好了,未来遇到这些突发紧急类事情将会身手敏捷,不慌不忙,即使是那些琐碎的,你只要拿出《葵花宝典》就可以对这些事情“念紧箍咒”。
我们需要追求成长,在计划特别是日计划当中,除了腾出时间应对每天突发、必做事情以外,更重要的是制定与第二象限相关的计划,这样才不会原地踏步,原地徘徊,一直在小小范围内问题里打圈。
当你的眼光看得长远了,近处这些问题都算不了啥。就好像你坐船一样,看近处会晕船,如果看远处的灯塔,晕的感觉就会小很多,晕船就不成问题了。
现在,你可以再回想以前做的计划,是仅仅满足于当下想到的需求吗,比如说给家里交网费,为老板给客户寄邮件等等这些相对简单,而缺乏长远的第二象限计划吗?
如果是这样,可能以前总是在被动地接受着周围的安排,只是对被动接受的任务制定计划,从来没有想过主动出击,长远谋划,把那些会让你措手不及的任务先拦住。
原因何在?有一个幽默可以道明。
联合国在一次儿童节时对各国儿童代表提问:
“请你就其他国家的食品短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结果大家都交了白卷。因为——
拉美人不知道什么叫“请”,
美国人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非洲人不知道什么叫“食品”,
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短缺”,
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从小到大,我们缺乏拥有自己看法的环境,也就缺少思考的机会,更别说什么长远谋划了。
当你知道了真相,是不是应该转变一下呢?
积极收集、主动出击、提前谋划,为自己的未来做计划,然后把它们放大到每一天去搞定,这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