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影 放 映 机 的 发 明 者
电影为什么播放的时候每秒才24幅画面?
高一些不是效果更好吗?
每秒播放的画面就叫做帧率,现在电影采用的就是24帧率
比如说一个守门员做一个精彩扑救,整个过程有10秒钟,那么一共就有240幅画面。
如果我们用2400幅画面来记录,那么细节就会丰富得多。
可是为什么我们都一直没能看上更高帧频的电影?
因为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规格,从播放设备到想法都非常难做出改变。
最早的电影放映机如果去查的话,几乎所有的结果都说是爱迪生发明的。
以爱迪生公司的规模跟研发实力来说,确实在放映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但是在爱迪生之前还有更早的人
他就是法国人路易斯·勒普利斯。
因为它的影响力小。
又在发明公布前夜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结果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这个人的名字。
就在勒普利斯失踪之后两个月,爱迪生在美国公布了发明。所以现在电影放映机众所周知的发明人就是爱迪生。
24 帧 率 的 原 因
也就是从勒普利斯开始。
电影胶片改用了一种叫做赛璐珞的材料。
赛璐珞其实就是塑料所用的旧有商标名称,是商业上最早生产的合成塑料。
在这之前用的材料是玻璃片,放映或者剪辑都非常不方便。
赛璐璐虽然方便,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非常容易着火。
播放的时候热量一高就容易烧起来,燃烧还极为迅速。
你像原来有一部电影叫天堂电影院。
那里面有一个老的放映员就是在一次胶片的燃烧事故中失明的。
那会儿的胶片不但非常危险,还非常贵。
当时的电影制作人自己也在寻找性价比最高的使用方式。
后来找到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就是每秒钟至少要播放16张图片,看上去的效果才能算是流畅。
所以16帧就是最初电影的帧频。
我们现在看到一九三几年卓别林的电影,好像是在看快镜头一样。
为什么?
是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每秒24帧的播放速度,播放了当初是每秒16帧的录制画面。
所以就相当于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播放了太多的画面,所以看起来才像快镜头一样。
那个时候的电影胶片实在太贵了,所以能少用是尽量少用,没人愿意用超过16帧的速度播放。
最早的电影都是没有声音的,后来希望加入声音同步录制
结果就发现想把声音也能连贯的印在胶片上,还得继续往上提高帧频,达到最低24帧才可以。
所以电影行业又不得不把16帧提升到24帧。
而这个标准一用就是100多年。
高 帧 率 的 尝 试
时间到了2001年,任凭哪个剧组拍摄也都不用胶片了。
所以一些大片就开始尝试用48帧来拍摄。
比如说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但是非常可惜,全球当时只有1150家影院的屏幕支持这个帧频。
这48帧的版本在中国就始终没能播放出来。
而那些看了48帧版本的人反应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静,好像他们根本没体会出有什么不同。
最近一次以提升帧频为宣传热点的电影
是2016年年底李安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他用到了120帧。
中国当时只有几块屏幕支持播放,不过到现在已经几年过去了也是没什么反应。
所以想见到更高的帧频的电影的普及,我估计至少再等5年。
现在提升帧频的阻碍只剩下影院的积极性。
影院不愿意投入更多改造的成本。
所以想要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只能等待真正电影行业的危机来临,或者出现一种必要的强大的需求才可能产生变化。
那个时候观看高帧率的电影的普及速度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