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是部编教材改变最大的一个地方,也是现在语文学习的时代要求。在部编教材中,也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培养,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等。阅读要求在提高,当然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新学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更是新的高难度的技术活。
我从我自己引导自家孩子阅读觉得,阅读的确得有兴趣,没有兴趣做先导再好的书,你就是再怎么推荐她都不愿意看,很是费神。我觉得我们老师教学中书目可以推荐,但是不妨发动学生共同提供,或者生生推荐,不必硬由教师单向指定,这样很有可能成为一厢情愿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漫漫长路,还没开始就倒下一片。
其次,老师千万不要每逢阅读就要摘抄就要写读后感。我家孩子就常常抱怨:老师总是一读书就让我们抄词语,让我们写读后感,我没有感想,那我就不用读书了。看看,读书本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这样的话活活将孩子燃烧的读书欲望浇灭,使学生一读书就和完成作业联系在一起陡增心理负担。大家想想这是多么让人头疼的事呀。那谁还会愿意去读书呢?吴琳老师就给了我们老师非常好的阅读的方法:一起讨论、互相交流、你我辩论,家庭共读,老师有感情的引读,这些都是很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操作性很强的方法。课堂上,她交流一段得到了认可,听到了表扬,锻炼了语言;你朗读一篇,老师说读的可真好,真像演员;我讲述书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故事的发展结局……可以想象这样的读书氛围该是多么愉悦的事情。
吴琳老师也就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做了很多的交流,形式上也更多样化。让我豁然开朗的一个方法就画图标注的方法,吴琳老师用《鲁滨孙漂流记》做了例子,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是妙不可言,以前也从未听过更未用过这样的方法。想象一下:边读边画,看着自己的书一天天变薄,瞅着自己的图一天天完善丰满,直到最后一个字读完,我也画出了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一部鲁滨孙漂流的故事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清晰呈现,我就是那位导演,这是多让人愉悦兴奋的事情。读书妙不可言!
当时听到吴琳老师讲到这,我脑子里突然就冒出来一些想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后进行更开放的阅读实践活动呢?比如写藏头诗、做书封套、给作者写一封信、请为这本书来个姊妹篇什么的,介绍最喜爱的作家的故事等等。
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说:“阅读不是教师一布置了事,也不是简单地开个书单,而是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导读。吴琳老师在讲座中也是非常明确的提出,整本书阅读首先要做好教师的导读。现在不乏有些老师,只要说是读书就只管推荐几本书,然后留些摘抄读后感等作业就算是让孩子读书了,再看看我们孩子的作业情况,充其量也就是小感想而已,阅读更多是靠孩子去悟,自我摸索,至于效果如何,就看个人造化了。然而,我们的孩子要面临的考核却一点也不轻松。新教改之后,高考语文卷面阅读量从6000字提升到9000字,我想这不是教改有意为难孩子,而是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前提和基础呀。
最后一点就是吴琳老师的朗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修练内功刻不容缓,听着吴琳老师的朗读,仿佛身临其境,陶醉其中。当孩子听到这样的一段精彩绝伦的朗读,怎么能不喜欢读书?怎么会不被书所吸引呢?好的朗读就是一种绝对高超的导读,就是最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最好的读书方法的给予,是最时尚的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最后想借古人的话勉励自己: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引用麦考利的“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送给我家孩子及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