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大桥还是封了。
经历了几次谣传,又经历了官方辟谣和最终的官方通告,赣江大桥于2018年8月12日0点封桥。
吉安这座小城,赣江之水由南向北贯穿而过。小城因赣水而更显生机,而在这赣水之上,架起了数以百计的桥梁,曾经的天堑也因为这些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惊异或普通的桥梁而变成坦途。这些钢筋混凝土的庞然大物历经岁月沧桑洗礼,也见证了无数小城的衰败繁华的转变。
而赣江大桥,这座为吉安人民服务了近22年的老桥,似乎是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人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更具历史厚重感的井冈山大桥、以及更具现代化技术的吉安大桥和更具恢弘气势的新井冈山大桥,而赣江大桥常常被人们忽略不计。最近引起大家关注的,却是因为它被确定为危桥2年后,终于要推倒重建。
但你知道吗,在井冈山大桥建成通车后不久,大家在享受大桥通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仅靠双向单行车道的一座桥,根本无法满足贯穿祖国南北的大动脉——105国道的需求。
在1992年的一次党政联系会议上,原地、市两级领导们一致通过,举全地、市之力,采取国家贷款的方式,投资1.5亿元兴建吉安中心城区第三座桥—吉安赣江公路大桥。改105国道由赣江三桥上通过,既拉大了吉安城市的框架,又解决了上述的诸多矛盾。
赣江大桥是全省第一座贷款新建、收费还贷的桥。它的建成通车,不仅实现了中心城区的车辆分流,化解了安全隐患压力,起到了过境车辆不入吉安城区的目的。而且提前将105国道改道,为后来青原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吉安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经过赣江大桥的人都知道,这座桥看上去很美,但是她不正经。开车从桥上过,震感明显,犹如跳了一段80年代老年迪斯科之感;要是骑摩托车或者坐公交车,感觉不像是在城里的桥上过,像是趟在村里的刚下过雨的泥泞小路上。这无法与通过吉安大桥和新井冈山大桥的舒适度相比拟,即使是再往南边的心连心大桥,赣江大桥都得为自己的不济感到羞愧吧!
想想我在吉安学习生活也十几年了,赣江大桥却是我走的最多的桥。那年刚到吉安,有个周末的晚上想坐10路车看看我大吉安,想着到广场下车去步行街转转,却恰逢井冈山大道修路,公交车改道长岗路,黑灯瞎火的居然错过了广场那一站。于是乎坐在车上摇摇晃晃的到了赣江大桥,一上桥,明显感觉车轮上像是粘了19个石头,叮叮咚咚震的屁股生疼,但在桥上我却见识了刚落成不久的吉安大桥的气派。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赣江大桥。
后来在河东买房、成家,工作地却到了吉安县。那会儿上下班唯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由火车站开出的102路公交,后来102路公交改为62路。公交路线的编号我实在是搞不懂,可能吉安发展太快的缘故吧,城区的公交路线隔三差五的就变更,有时稍不注意就会搭错车。尤其有些路线非得改为A、B方向,站在站台,远远的看见2B过来了,你说是上呢还是不上呢?
扯远了,说回102路车。那会儿下班,如果累了,在车上想眯一会儿,一路不用睁开眼睛,只要感觉到一阵连续的震动,我就知道快到家了。再后来,到城南上班,每天开车从桥上经过,压过不平的桥面,经过大桥61个桥墩,与大桥一起感受小城的变迁。
但似乎变迁更快的还是桥西,桥西再过去三个红绿灯就是城南新区。一排排高楼大厦,一条条宽阔马路,一阵阵绚丽霓虹,俨然一派摩登都市的意味。再加上桥西头两边的成片的建成的和在建的高层临江豪宅,似乎更显吉安发展之迅速。
两相对比,桥东却有更多的荒凉和无奈之感,临江一带的老旧房屋就能看出这片原来的城乡结合部的气质。再往东,虽然是修了四通八达的马路,可是被马路切割的却是亟待开发的黄土草地。
作为吉安老表,我们都希望小城早日腾飞,早日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的美好愿景。可是现在看来,吉安徒有四线城市的光荣称号,四线城市的便利似乎总是差强人意,倒是房价能追赶上二三线城市的步伐,而且显示出越跑越快的气势。
赣江大桥已经封了,而且听说马上要对大桥进行爆破。前两天老汤在群里@罗月半说:“明天去跑一次赣江大桥吧,再不跑,过两天就没了!”
我说:“帮忙拍点照片,我要写篇关于赣江大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