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我们曾经讲过,汉朝在最开始的时候,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这一方面是吸取了秦朝严刑峻(jùn)法、短时间内灭亡的教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汉朝初期几位皇帝的个人喜好。
汉高祖刘邦一直不喜欢儒生,汉文帝和汉景帝也都是道家思想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可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道家思想渐渐地已经不能满足皇帝治理国家的需要了。
除了从汉朝建立的时候就一直存在的内部诸侯王的问题、外部匈奴的威胁之外,汉朝民间也逐渐出现了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地方豪强压迫贫民、各地的盗贼越来越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道家的无为而治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皇帝迫切地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统治手段。
正好汉武帝是个喜欢文学的人,他对儒家学说非常有好感,但是并不知道儒家学说是否适合用来治理国家。
于是他就把很多有学问的人请到了长安,请教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
有一个叫做董仲舒的儒生写出来的对策最让汉武帝满意,他又接连做出了两次追问,董仲舒都做出了让他满意的回答。
后来董仲舒这三篇文章被叫做《天人三策》,从此奠定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的统治地位。
《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就是关于“天人感应”的理论。
董仲舒认为皇帝都是拥有天命的人,跟上天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如果做皇帝的人不实施仁政,那么上天就会降下灾祸,严重的时候还会把天命给其他人,让他们来取代旧的王朝。
像秦王朝就是因为这样才被汉王朝所取代的。
这个说法虽然现在看来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在当时却为汉朝取代秦朝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增加了皇帝统治的合法性。
同时也隐含着皇帝的行为要受到一定的规则约束的意思,在当时还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第二个观点就是要以德治国。
董仲舒把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总结起来,提出了用“仁、义、礼、智、信”这五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德来选拔人才、治理国家,从而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改变社会风气。
这五种品德被后来人称为“五常”,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观点,也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传统美德。
董仲舒的第三个观点就是要推行思想大一统,也就是把儒家的学说作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只选拔儒生来担任国家的重要官员,排斥那些道家、法家等其他诸子百家学派的人。
这个建议在历史上被称为“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提拔了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做官。
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几乎都把儒家思想当成了统治国家的工具,儒家学说也就成为了中国最为主流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