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引言
【原文(1)】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①为正,盖先儒②所谓误本③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④。
[注释]
①旧本:指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礼记·大学》。
②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
③误本:朱熹认为《大学》旧本有误,将原文划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对文字做了修改(如将“亲民”改为“新民”),增加了传一章。王阳明则认为旧本并无错误。
④“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致知”等观点,全以“旧本”为准,就是朱熹所说的有很多错误的那本。我刚听到时感到很惊讶,继而感到怀疑,之后苦思冥想,又相互参考比较,又向先生请教,最后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就像水之性寒、火之性热一样,就算是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有疑惑。
[解读]
《大学》,是《礼记》里的一章,相传为曾子所作。我们平时最熟悉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学》里的内容。不过,在格物致知和修齐治平之间,还有四个字:诚意正心。加起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八条,叫“八条目”。
在八条目之前,还有“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加起来叫“三纲八目”。
以上是《大学》最核心的内容,《传习录》开篇,就是讨论《大学》。
讨论什么呢,就是讨论朱熹对《大学》的修改。朱熹首先认为《大学》很重要,把《大学》从礼记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为四书,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可以说,“四书”这个词,是朱熹提出来的,也是他确立了这四本书的学习体系,确立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但是,朱熹认为《大学》旧本有误,比如他说三纲之中,“亲民”的“亲”是写错了,应该是“新”,是“新民”。他又认为旧本遗失了一章解释“格物致知”的,所以他自己写了一章补上,成为朱熹版《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一共只有一千多字,所以说朱熹的改动,可谓不小。但《大学章句》本来就是他挑出来让大家学的,他的说法几百年来就是正统。王阳明说旧本没错,是朱熹错了。徐爱自然就觉得惊骇了。
【原文(2)】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①,处困养静,精一之功②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注释]
①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以兵部武选主事疏救科道言事官戴铣等人,得罪刘瑾,遭害入狱,后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
②精一之功:意为精纯的功夫。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先生有天赋的智慧,但平时却平易近人,不修边幅。加上他年轻的时候,又有种种豪迈不羁的怪诞行为和名声,又曾经热衷于诗词文章,沉迷于佛家和道家的学问。所以听到他又有奇谈怪论,都认为他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语而已,所以不把他的说法当回事。殊不知先生在贵州龙场三年,于困境之中,修养静思,其精研专一的功夫,已超然圣域,达到纯正中正的境界了。
[解读]
王阳明年轻时,正如孔子批评的典型——索隐行怪。所谓行怪,最著名的是新婚之日,出门遇到一个道士,便跟其学打坐,以至于坐了一整夜,没有参加自己婚礼。索隐,就是沉迷于念佛修道,后来王阳明自己总结,儒道释三家,是“毫厘千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此抛弃佛老之学,一心只在义理上下功夫。
词章诗文,王阳明也沉迷过,小时候还颇有诗才,后来意识到那不是自己该做的,因为耽误了修习圣学义理的时间,把诗文也放弃了。程颢曾经骂谢良佐读书能背诵是“玩物丧志”,因为得意洋洋于自己能大段背诵,并不是真正去理解践行。王阳明也把吟诗作赋当成玩物丧志放弃了。
王阳明有这些历史形象,大家突然听到他说朱熹错了,既不意外,也不当回事。哪里知道他经历在贵州三年困境中的修行,回来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
【原文(3)】
爱朝夕炙①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②。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违謦欬③,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④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炙:基本释义为烤、烤肉,喻受到熏陶。
②藩篱:本义是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引申为边界、屏障,也比喻界域、境界,或用来指某一范畴。
③謦欬(qǐn kài):咳嗽声,引申为言论、聊天。
④遽(jù):立刻、马上。
[译文]
我早晚在先生门下聆听教诲,发现先生的学说刚接触到时好像浅显易懂,但深入思索后又觉得十分高深;表面上看好像很粗疏,但认真探究就会觉得非常精妙;刚刚接近时感觉好像很容易达到,但深入到里面去就会越发觉得无穷无尽。十几年来,我竟然还没能入门。但当前的学者,有的与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有的从未听到过先生的话,有的一开始就怀着轻视、不屑的怨恨之情,还没谈上几句话就根据传闻偏见主观臆断、妄加揣度,像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学生,听了先生的教诲,往往是学到一点漏掉两点,就好比相马时,只看见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把平日所听的教诲完全记录了下来,私底下拿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学生徐爱书
[解读]
此引言为全书之开篇,作者将王阳明的精神风貌和学问联系起来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王阳明乃古代大儒的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
文中不难见作者对于老师的敬爱之情,也对先生的学问的准确、高深、受用无穷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为了让日后学习的人能够真正窥见学问的大端,他首先指出了当初自己遇到的几种轻视“阳明心学”的人群,他们自恃聪明,妄自高大,根据道听途说的内容来对自己从未深入了解、学习过的东西妄加评论。同时也就有心听教的人遗漏重点,只抓细枝末节的问题说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